西电导航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再添4位院士校友
好消息
恭喜你:
西电82级校友罗庆明
83级校友崔铁军
90级校友冯登国
201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姚,87班的校友
201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公布2019年院士增选结果,西电共有4名校友入选。其中,82名校友罗庆明、83名校友崔铁军、90名校友冯登国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87级校友姚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截至目前,包括4名海外院士在内,西电共有28名院士,其中包括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20名校友。西电新院士数量和院士总数继续位居全国前列。
此外,此次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的穆罕默德·贾马尔·迪恩已被任命为西电华山学者的讲座教授。
恭喜他们!
孙
电子工程专家孙。出生于江苏省松江县。1938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38年赴延安,参与创办通信工厂,克服困难,研制生产军用通信设备,为战争胜利提供通信保障。195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成立,成立了国内第一个雷达工程系,制定了通信与雷达专业的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并亲自授课等教学实践,培养了一大批学科带头人。通信兵成立时,他担任科技部部长,为军队建立了包括通信、雷达、导航和电子对抗在内的装备研究体系。他的指导思想和规划为以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1961年,他负责成立第十研究所并担任研究所所长,为军事电子信息发展建立了完整的科研体系。在担任电子工业部副部长期间,参与重大决策,对建立新的学院和研究生培养体系提出建议。参与成立中国电子学会,为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开展电子信息技术经济战略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百科电子卷》《现代电子科技词典》主编获电子系特别奖。
郭桂荣
通信和电子技术专家。1937年10月25日出生于四川成都。1959年毕业于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雷达工程系。1959年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导弹工程系学习一年后,1960年进入俄罗斯莫斯科库科夫斯基空军事工程学院学习。1965年毕业于苏联莫斯科朱可夫斯基军事航空空工程学院,获得苏联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防科技大学教授。历任国防科技大学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院长,国防科委科技委员会副主任。现任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员会主任。
主持设计了舰船雷达目标自动识别系统、空目标电磁特征提取与识别系统、宽带雷达目标自动识别系统、舰船、装甲、飞机等目标自动识别集成系统、雷达抗干扰系统和雷达干扰自动识别系统。首次提出了各种变换域目标特征三态划分和特征提取的新概念和新方法,提出了空全极化域目标结构特征描述和极化状态识别的独创方法。提出了一种分布式多散射中心扩展目标距离像识别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可以高精度地实现地面目标全姿态角的自动识别。在此基础上,首次提出了自动识别系统的柔性技术,建立了动态目标模式识别的理论框架。获国家科学大会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7项,二等奖5项。
陈太一
通信技术专家陈太一。江苏宜兴。1944年毕业于广西大学,1946年获得上海交通大学电信学院硕士学位。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军事通信和指挥自动化方面做了开创性的工作。隧道通信中的埋地天线、丛林通信等科研成果解决了军事通信中的重大问题。1978年提出的“三网一制”概念,在“七五”“八五”军事通信研究和型号研制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指挥自动化工程中,他负责系统演示和总体方案设计,并领导和研究早期C3I系统集成中的关键问题。他主持开发了半导体战术无线电系列、短波单边带系列、长距离海底电缆通信系统和数字保密通信系统。他在卫星通信、数据通信、程控交换、网络管理、通信抗干扰等领域做了大量的开创性工作。长期从事通信工程教育,培养了一大批知名专家和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他编写了一系列信息论教材,出版了《数字传输》、《程控用户交换机原理与设计》、《综合业务数字网导论》等专著。
张西祥
雷达对抗专家。1933年5月19日生于山西省文水县。195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雷达系。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信息产业部第二十九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主任顾问。国内雷达有源干扰领域的领军人物曾两次参与国内未知空情况的分析,找出原因并进行实验验证。1985年获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997年获二等奖,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发表论文50多篇,专攻两篇。整理内部数据约400万字,培养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和一批科研技术骨干队伍。曾获四川省、中国成都市电子工业劳动模范、成都市优秀党员等称号。
张尧学
计算机网络专家。1956年1月5日出生于湖南省蠡县。1982年毕业于西北电信工程学院二系。1989年获得日本东北大学工学博士学位。200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早期研究者之一,主持并参与了我国第一台网络接入路由器的研发,成功研制出了扩展冯·诺依曼结构的透明网络终端。2004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01年、199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年IEEE AINA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
王忠林
美国国籍,材料科学家。1961年11月生于陕西省蒲城县。1982年毕业于西北电信工程学院物理教师班。1987年,他获得了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博士学位。2002年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主要从事材料科学和纳米科学研究。在纳米材料的可控生长、表征和应用方面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研究成果。2019年,他作为第一位中国获奖者获得了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
余泉
无线通信专家。1965年9月7日出生于江西九江。198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信息物理系,1988年获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无线电波通信硕士学位,1992年获得利摩日大学光纤通信博士学位。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名誉院长,某系第61研究所总工程师、研究员。
长期从事军事通信系统总体设计和模型开发,主持开发了我军第一代战术互联网、首个软件定义电台等多项重大科研项目,突破了软件无线电、动态ad hoc网络等一系列关键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军事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发明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1项。出版专著《战术通信理论与技术》,翻译两本书,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
五象坪
天体物理学家。1961年1月生于陕西黄龙县,山东沂水人。1982年毕业于西北电信工程学院,1985年获得硕士学位,1989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博士学位。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物理与光电子工程学院院长。
从事宇宙学研究,在理论天体物理学和观测宇宙学方面取得突出成就。较早地建立了团簇强引力透镜的统计理论,提出了团簇中心致密暗物质核的概念;正确解释了利用引力微透镜效应寻找银河系晕中暗物质实验中发现的案例的原因,对认识银河系晕的物质组成起到了积极作用许多引力透镜团簇的中心质量是用光学、X射线和引力透镜方法测量的, 并发现了传统方法的偏差系统研究了星系团及其X射线和光学观测数据的动力学特征,建立的统计相关性得到广泛应用何领导在新疆天山地区建造了用于“宇宙第一曙光”的大型低频射电望远镜阵列21CMA,成为世界上较早启动宇宙再电离探测的重要设备。 曾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段宝岩
电气和机械工程专家。1955年3月4日出生于河北省冀州市。1977年考入西北电信工程学院,获工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91年至1994年,在英国利物浦大学做博士后,2000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做访问学者。201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中国电子机械工程分会主任,“973”工程首席科学家。
长期从事电子机械工程教学科研工作,致力于电子设备机电耦合技术的交叉学科研究,开拓了我国电子设备机电耦合技术的新领域。建立了大型天线电磁场与位移场的耦合理论模型,提出了反射面保形的系统优化设计方法,针对机械结构因素对雷达天线波束指向电性能的影响,提出了结构与控制一体化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建立了典型电子设备电磁场、位移场和温度场的场耦合理论模型。该成果已应用于探月、神舟飞船、主力战舰、深空空探测等国家重大工程。第一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在国内获得发明专利12项,发表SCI、EI检索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4部。
郝跃
微电子学和固态电子学科学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1958年3月21日生于重庆,安徽阜阳人。1982年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技术物理系,1991年获得Xi交通大学博士学位。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宽带隙半导体大功率微波电子学领域的研究和人才培养,在高质量材料生长、器件结构创新、工艺优化及其极端环境下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研究方面取得了创新应用成果。发现了氮化物半导体材料生长过程中气相预反应、表面吸附原子迁移和晶格应力的关键物理机制,提出了反应气体脉冲分时输运的原理和方法,发现了高压高温下二维电子气迁移率下降和晶格应变弛豫的物理机制。提出了一种新型无应变背势垒多沟道氮化镓异质结构和一种新型高k叠层介质栅MOS-HEMT器件结构,并成功实现了高效氮化物微波功率器件。曾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何李科学技术奖。
养小牛
信号处理技术专家,1961年6月17日出生于浙江省衢州市。1982年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1988年获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硕士学位。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的首席科学家。
大会电子对抗专业组长,大会科学技术委员会兼职委员,电子学会电子对抗分会副主任,通信与信息控制与安全技术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首次提出并成功研制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宽带数字接收机,解决了国防信息安全领域的诸多重大技术难题,为电子信息设备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0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出版了《软件无线电原理与应用》、《信息对抗技术》等专著。2012年获国防科技工业杰出人才奖,是传播对策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和知名专家。
王永良
雷达技术专家。空军事预警学院教授。1965年6月生于浙江省嘉兴市,浙江省嘉兴市人。1987年毕业于空军事雷达学院,1990年、1994年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获得硕士、博士学位。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雷达信号处理理论与技术研究,在at 空信号处理领域有系统的创新。他提出了对at 空复杂信号进行滤波的创新理论和方法,解决了at 空信号处理雷达应用中遇到的主要挑战性问题。突破了机载雷达空中的自适应杂波抑制、相控阵雷达空中的自适应抗干扰等核心关键技术。理论和技术成果得到广泛应用,对提高我国预警机、战斗机、侦察机等系列关键雷达的抗杂波、抗干扰能力和动目标探测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军队和省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
樊国斌
高能激光技术和工程管理专家。1958年4月23日生于北京。1982年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2005年获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博士学位。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总工程师。
我国高能激光工程科学技术领域主要学术技术带头人和组织带头人之一。在高能激光技术攻关、系统工程和装备研制等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的创新成果,为我国高能激光技术和工程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做出了巨大贡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获得“高技术装备建设与发展工程”个人奖和金奖、“寻访优秀青年实用工程奖”、“周技术创新奖”等。
杨孟飞
/[/k0/中国空理工学院研究员。1962年10月生,湖南湘阴人。1982年毕业于西北电信工程学院,获学士学位,1985年毕业于中国北京控制工程学院空工学院,200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博士学位。201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探月工程三期探测器系统总设计师。
主要从事飞机系统、控制系统和高度可靠的控制计算机之间空的研发。提出了空航天器间高速再入返回系统的方法,突破了半弹道跳跃式再入返回的关键技术。发明了一种复杂的卫星姿态控制方法和装置,以解决卫星极高精度和强自适应控制的关键科学问题。提出了在空之间控制计算机的容错方法,建立了动态可重构容错体系结构。曾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创新团队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部级奖励11项。
信念和信念是努力工作的澎湃动力。西电的成功,离不开广大师生的辛勤付出,更离不开“扎根苦干,忠诚奋斗,服务人民、服务党和国家重大科技需求”的家国情怀和真诚初心。
忠于使命
记得任务吗
对于与中国同行的西安人来说
赞美!
以上简介来源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官网
新闻来源:校友会
让我们一起给西电人一个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