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中心 心衰中心建设:未来大有可为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严重终末期,死亡率高,再入院率高,费用高。但目前心衰患者治疗难度较大,心衰的管理仍是简单的隔离治疗模式,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对心衰患者的重视程度不足。心力衰竭中心的建立旨在建立和实施心力衰竭规范化诊疗标准,规范实施住院、出院前后、随访、门诊等一系列流程,从而改善我国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8月21日,杨符节教授、毛伟教授、周敬民教授、王华教授、董玉刚教授齐聚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2020年年会心力衰竭论坛,畅谈我国心力衰竭中心的现状及未来发展前景。
编辑评论/说明
杨:2020年中国心力衰竭中心建设的现状与未来
据北京医院的杨教授介绍,数据显示,中国35岁以上人群的心力衰竭发病率约为1.3%,总数约为1350万。主要疾病是高血压和冠心病。目前,我国心力衰竭中心建设面临着发病率和死亡率高、诊疗不规范、管理不规范等诸多挑战。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状况与指南建议有很大差距。虽然用药率明显上升,但剂量下降,住院率高,非药物治疗比例低。心力衰竭中心旨在规范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促进心力衰竭分级诊断和治疗,建立大型心力衰竭数据库。经过三年多的建设,心力衰竭中心取得了初步成功,但心力衰竭的防治仍面临巨大挑战。
毛伟:心力衰竭药物治疗的新进展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毛伟教授从临床研究方面介绍了心衰药物的发展前景。ARNI可以抑制RAAS,调节利钠肽系统,是近20年来心力衰竭领域突破性的创新药物。SGLT-2抑制剂可以改善二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结局。鸟苷环化酶激动剂可改善心衰恶化患者的预后,降低心衰患者心血管死亡或首次住院的发生率。羟基麦芽糖铁对改善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峰值耗氧量、生活质量和NYHA心功能分级有很好的作用。正性肌力药物可通过延长收缩时间和增加卒中容积有效改善心功能。
周敬民:如何构建心力衰竭分级诊疗区域协同体系?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周敬民教授指出,《心力衰竭分级诊疗技术方案》明确了心力衰竭防治的功能定位和分级诊疗服务流程。有助于指导医疗机构落实心衰诊疗功能定位,明确心衰分级诊疗服务流程,规范心衰患者临床诊疗行为,提供持续诊疗服务,改善心衰患者预后,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加强信息系统建设,落实心衰患者管理质量控制指标。《心力衰竭分级诊疗技术方案》提出了心力衰竭中心的建设,并指出了心力衰竭中心的发展规划。心力衰竭中心的建设将加速《心力衰竭分级诊疗技术方案》的实施和落地。
王华:老年心力衰竭诊疗的优化策略
北京医院王华教授指出,老年心力衰竭的负担是全球性的挑战,预防老年心力衰竭是医疗保健的重点。老年心力衰竭的常见原因包括冠心病、心房颤动和左前支传导阻滞。老年心力衰竭症状不典型,临床上容易漏诊。老龄化的变化决定了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脆弱性和复杂性。我们应该遵循指南,以患者为中心,建立多学科团队。老年心力衰竭的治疗目标是缓解症状,提高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减少住院,改善预后。老年心力衰竭的治疗必须个体化,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管理需要基于综合评价的多维管理模式。
董玉刚:心力衰竭中心信息化建设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董玉刚教授介绍,心衰中心的信息化建设意义深远。为进一步规范心衰中心建设,促进心衰中心诊疗质量持续提升,贯彻落实国家卫生健康委《心衰分级诊疗技术方案》相关精神,心衰中心设立了心衰中心官网、数据云平台、质控平台、随访小程序等信息系统, 有助于完善心衰中心建设过程的可视化系统,促进心衰的登记和公布,促进心衰分级诊疗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为卫生政策提供客观依据。
五位教授的精彩报告不仅让与会人员全面了解了心衰中心的建设和质控考核情况,也明确了心衰中心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未来,许多心衰中心将继续进一步规范心衰患者的治疗,加强心衰的诊断、治疗和随访,提高区域性心衰疾病的综合防控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精彩的花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