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篇 电影院“缓缓”复工 窗口期问题是不是可以翻篇了
扞卫院线窗口期的基本准则,应该是全球电影行业的共同目标。 文/庞宏波电影院复工越来越近了。近期,关于影院复工已经有了“实质性”解冻。《花木兰》日前公布了新的档期,尽管并没有明确国内档期,但国内疫情防控进一步稳定之后,中国疾控中心也明确了低风险地区影剧院开放的防控措施,随后财政部、国家电影局又官宣了暂免征收2020年度电影放映业务的增值税和文化事业建设费。对于突然停摆的电影行业来说,从“消失”的春节档到“消失”的上半年。整个行业的阶段性“真空”带来很大的行业波动。窗口期成为疫情中最受关注的电影产业核心。其实不光是国内,对于整个全球电影市场来说,窗口期之争或者说模式之争都成为了一个焦点。发展了一百多年的院线电影产业,在2020年遭遇了史上最大的挑战。尽管复工在即,但如何重新回看电影窗口期依然显得非常重要。窗口期的争议不应该随着影院复工而逐渐“沉寂”。事实上,互联网在几个月内对电影行业的影响是不可逆转的,关于窗口期的问题永远不会因为复工而完全消失。传统电影行业除了要明确院线电影的窗口期外,对于如何适应疫情后电影行业的“大趋势”也要有足够的思考。1—TO B—算一笔经济账。“既然电影院集体关门,为什么大家还不痛痛快快上视频平台,既能赚足口碑还能挣一笔版权费。”在这段时间里,面对外行数次的发问,很多人都搞不清楚为什么大部分电影就是不愿意放弃在影院上映直接上线。对于整个行业来说,最简单的答案就是算一笔账。目前国内院线电影占比52.27%,国产电影占比约39%。在北美市场,虽然没有固定的票房分账比例,但电影端在票房分账方面非常强势,尤其是对于S级项目。例如,2019年《复仇者联盟:终局之战》单北美市场的票房所得就达到了8.58亿美元,全球票房为28亿美元。尽管这样的冠军作品仅有一部,但划算下来的片方分账足以说明一部S级项目票房分账所得有多诱人。而对于一部在国内电影市场上映的20亿级别的国产电影来说,片方分账票房所得在8亿左右。2019年,国内市场超20亿的影片有6部,其中国产片5部。对于档期冠军级的影片来说,放弃院线上映是任何片方都难以承受的。虽然今年率先转战互联网的《迷失在俄罗斯》版权费高达6.3亿人民币,但也包含了今天头条其他领域合作的条款。言下之意,6.3亿不是《迷失在俄罗斯》一部电影的版权费,实际上是多重合作的“包装费”。但这部电影之前的保证票房价格是24亿,归属于制片人的收入不低于6亿。也就是说,电影卖给流媒体平台的时候,基本上只“保证”影院的票房保证收入。但实际上,在看似对等的交易背后,实际上还忽略了另一个重要维度。就是院线电影在度过院线电影窗口期后,依然可以卖给流媒体平台获得新媒体版权收入。如今,头部电影新媒体版权费都达到了5000万级别。当然,考虑到疫情对影院票房的影响等因素,Lost in Russia的网络转让似乎是一项有利可图的业务。然而,《迷失在俄罗斯》本身的规模和上线的时间节点,都决定了这个价格非常特殊。对于大部分以院线观影为起点的电影来说,院线电影票房收入+长尾收入组建了基本的商业模式。倘若以新媒体版权费为基本收入的线上观影取代了B2C的院线电影票房收入,那么电影将会变成一个纯产业端的内容产品,这对于身处行业的投资者来说,则意味着天花板大大降低。2—TO C—不是孤立的“受害者”。 很多人将院线观影和线上观影的矛盾发展类比此前电视台电视剧和视频平台网剧,不可否认的是二者的确有着很强的相似性。但其根本不同,电视台电视剧是家庭消费的产物,从客厅电视到个人电脑,其整个流程困难但并不复杂。但电影不同,电影是在一个密闭公共场所的消费产物,从公共场所大银幕搬到私人电脑或者手机前,这个过程就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了。对于很多观众来说,随手欣赏最受欢迎的电影是一种观影追求。那么,在电影院关门的特殊时期,网络平台上要求看电影的声音其实是可以预见的。然而,电影迷打破电影院的窗户真的是“福音”吗?其实,对于影迷或者说观众线上观影究竟意味着什么,早在Netflix成为“影院公敌”的时候就被广泛讨论。在好莱坞,系列片成为了大制片厂的首选,一批中生代创作人才创作的剧情片失去了生存空间,而Netflix急需电影来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于是,例如马丁·斯科塞斯、伍迪·艾伦、阿方索·卡隆等名导纷纷转战流媒体平台。对于这些在大制片厂失去绝对吸引力的导演来说,流媒体平台给予他们的是更大的创作空间。而对于流媒体平台而言,这些名导则是他们进入传统电影行业的敲门砖。这样的发展契机让Netflix迅速扩张,但是很多人在成为“Netflix粉”的同时,往往忽略了流媒体平台上线电影的单一性。导演在摆脱大制片厂约束之后,更纯粹的创作让整个电影的时长无限拉长,《罗马》的时长为135分钟、《爱尔兰人》的时长更为209分钟,但消化这批电影的主力受众很可能是本身对电影极度热爱的“死忠粉”。对于大部分路人观众而言,一部两小时甚至三小时的剧情片,本身就是一个极大的观影挑战。此外,在可随时暂停、回放、快进等条件下,对于电影本身的评价也会产生影响。
这个发展机遇让网飞迅速扩张,但很多人在成为“网飞粉”的同时,往往忽略了电影在流媒体平台上的奇点。导演摆脱大制片厂的束缚后,更纯粹的创作让整部电影的时长无限延长。《罗马》的时长为135分钟,《爱尔兰》的时长更是达到了209分钟。然而,消化这些电影的主要受众,很可能是极度热爱电影的“死忠粉”。对于大多数路人来说,两个小时甚至三个小时的剧情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另外,在随时暂停、回放、快进的情况下,也会对影片本身的评价产生影响。
例如奥斯卡期间,被热炒的战争片《1917》。尽管如今的高口碑绝大多数都是线上观影完成,但是这样一部一镜到底、弱情节的战争片,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是否适合线上观影?而李安导演去年执导的高格式电影《双子杀手》,且不论线上观影,即便在影院当中,没有完整格式支持的银幕播放,所带来的观影体验也不尽相同。但是,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2D到3D,从24帧到120帧,往往是技术支撑着整部电影的发展,基于大屏的绝对沉浸感和不随意停顿、快进快退的原则。没有足够的沉浸式体验,电影本身的很多维度都会失去意义,一定程度上会阻碍电影行业对技术的执着追求所带来的创新。如果长期形成这样的局面,对于电影的制作来说显然会有不小的影响。很多人寄希望线上观影可以改变实体院线观影的弊端,从而更直接更便捷地接收内容。但互联网平台的收益和院线电影收益有着天壤之别,如果电影多样性大打折扣,果真是影迷希望看到的结果吗?另外,电影作为文化消费,目前“粉丝效应”负载了很强的社会属性。好莱坞,无限延长的系列片让影院形成了“粉丝文化”,在欣赏电影的同时是同好观众的一次线下聚集。而国内,除了“粉丝文化”外,观影所带来的社交体验是更为重要的部分。比如2018年元旦和2019年元旦,全球市场分别诞生了单日电影上座率和单日票房的新纪录。从数据的绝对峰值来看,当天超过3000万人进入影院的目的,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对艺术的热爱,更是因为他们在社交场所的经历。新兴崛起的春节观影新民俗,本质上是此前文化消费的替代品。而单纯的线上观影,果真能在短时间内找到新的替代品吗?电影多样性长期发展的不确定性和线下社交场景的侵害,让最无辜的观众成为电影窗口期的潜在受害者。3事实上认清现实。在整个疫情期间,生活方式加速向移动化转移已经成为了基本事实。对于电影消费来说,春节三天使用手机观影的人次超过了6亿,尽管其中因为完播率等原因,实际有效观影人次会缩水,但这一体量实际上也足以说明了当下电影消费方式悄然转变。此前,根据美国电影协会发布的2019年全球娱乐数据,2019年全球娱乐市场收入超过1000亿美元,其中家庭/移动设备娱乐收入为588亿美元。与全球票房收入仅增长1%相比,数字市场的增速已经非常明显。虽然在当下电影模式之争中,维护电影行业基本规则显得尤为重要,但不得不说实体影院消费本身存在自身无法解决的弊端。比如2019年底国内银幕数量已经达到近7万个,但实际上100多个县级行政区还是没有实体影院。但大量屏幕下沉,但具有商业价值的区域过度饱和,导致供大于求的局面。与此同时,每年制作的影片里有超六成无法进入实体影院获得有效排片,而实体影院为了自身的生存,两极化排片现象愈发严重。对于中小成本影片来说,在实体影院博得有效排片的压力越来越大。无论是延长电影生命周期,还是满足用户便捷观影的需求,在线观影从根本上对传统影院市场都具有积极意义。从大的趋势来看,线上线下的融合是必然的。好莱坞由于本身的互联网化程度较低,Netflix和实体影院之间遵循的是截然不同的商业规则,二者水火不容的态势短期内实际很难解决。两种截然不同的商业模式之争,其实是无止尽的。但是在国内,实际上在2018年就有了一个可以“共存”的契机。承担国家电影智能和移动影院系统实施的移动影院于2018年上线。虽然运营模式与影院的冲突在推出初期引起了很大争议,但移动影院本身就是政策的产物,其遵循与实体影院相同的票房拆分比例,被纳入票房体系。经过了两年时间围绕“用户体验”的发展,移动电影院在此前刚刚发布的3.0版本中除了投屏、影迷社区等新玩法来提升影迷活跃度外,将增大对于产业的反哺。其中品牌厅的建立,则有可能会成为电影新零售商业模式的一次新尝试。此外,移动电影院在3.0版本之后还希望通过技术赋能来帮助线下影院建立线上影院。这种“一对一”的互动模式,实际上在中国电影产业下一个发展阶段,在保障电影基本商业模式的同时充分挖掘线上流量有可能会成为挖掘新增量的一个手段。事实上,在好莱坞。网飞之前一直在寻求收购线下影院,最近有消息称,亚马逊打算收购AMC影院,而此前AMC影院被万达收购。这些其实都是线上线下融合的关键步骤。但北美流媒体平台收购线下影院本质上是一种资本逻辑,其目的并不是反哺传统影院市场。但由于其自身的“院线”属性,网络影院的建立是一种生态逻辑,目的是为了延长影院的生存空。事实上。在过去两年的时间里,移动电影院更多是为了“增量”谋空间。而在疫情特殊环境下, 实际上移动电影院成为了唯一一条“可营业”的院线。在不动摇院线窗口期的基本规则下,移动电影院作为互联网产品,本身具备线上观影的优势。在线上线下必然融合的现实下,要清醒地看到,窗口期问题并非疫情时代的特殊产物,而是疫情加速了实体影院与互联网融合的“阵痛期”的到来。然而,在这种不可避免的“未来”环境下,明确行业基本规则,识别产业生态的敌我阵营,显然是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