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雅婷 步入而立的这一刻 90后一代人露出了怎样的微表情 有书看
今天开始“有书读,有书谈”第15集,书目是《突然站起来》
2020年,第一批90后已满30岁。这一刻的他们,露出了怎样的微表情?或许,他们已经成为了为学区工作的父母,成为了大厂里的永动机,成为了家庭生活中的支柱。看到理想的烛光变得飘忽不定,日渐式微,这个未被告知的考验来自四面八方...不知不觉,恍然而立。在微信原文评论区留下你想看这本书的原因,即有机会获得本期推荐书籍,一起加入阅读。第15期书目:《恍然而立》作者简介
本站•镜相《镜像》是该网站开设的非虚构报道栏目,主张文章既有丰富的信息,又有带有生活感的叙事属性。我们接受中国作家的偏爱,珍惜平民视角,相信好的文章可以同时达到公共价值和私人表达,帮助人们了解自我和他人,观察时代的棱角。内容简介在这本书里,你会看到:90后随着时代钟摆震荡的痕迹,有些人故意绕过宏大的学科,成为孤独者的选择。他们哭泣,大笑,不惧、不羁。被捧在手心,接受呵护与馈赠,也被奚落刁难,迎受无形的宰制。有的人像骆驼祥子一样,在大都市寻找安身立命之所,有的人则以自己为耻,不怕做出让世俗人惊讶的决定他们挣脱疾病与原生家庭的捆束,强忍着迈过打击,继续迎接新一重的生之考验。……《恍然而立》真实记录了一组丰富、完整、强韧的90后群像,他们来自不同地域,背负着各自的期许。走过“而立”这个标志性的年岁,成为带着新伤旧疤的人间顶梁。精彩的试读和尚枯荣刚满二十六岁,出家八年。枯荣身型高大结实,国字脸,浓眉大眼,鼻直口方,相貌放在诸多柔和沉静的东方佛教和尚里面,有种罕见的格外阳刚的男性气概。说话也不像其他和尚那样拘谨,多虑,慢条斯理,相反,他答什么都很快,反应快,语速也飞快。他喜欢质疑你,否定你,惯用反问句,而且逻辑能力较强,像个辩手。同时,他也非常友善,不希望自己的坦诚刺伤别人,所以说着说着,他总爱发出一连串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嚯嚯嚯嚯”的魔性笑声。Ku荣就是这样一个矛盾的人:说到内心的信仰,他变得严肃、沉默、深情。当他写一篇关于夫妻爱情的短文时,他变得细腻,表现出向往。他一方面觉得出家好,另一方面又穷得不能出家。一方面,他建议人们“少做事,什么都不做,但要过得舒服”,另一方面,他在抵押贷款、收入和对父母的责任中挣扎...他在众多寺庙与更加繁杂的世俗社会中行走,对和尚这个身份有诸多感慨和思索。他跑到社交网络上给陌生人解释基本的佛学知识,讲述自己作为一个和尚的追求,同为一具“凡夫肉身”的烦恼,希望能改变人们对出家人的刻板印象,赢得平等与尊重。以下是枯荣的口述:01为什么要出家我为什么出家?每个人出家的因缘不一样,我从小就想出家,但是为什么出家,你问我?我不知道。我问过很多佛教大学生和修道法师,你们为什么要出家?他们大多数人从小就想出家,但不知何故,他们想出家。你觉得为什么?具体原因,我说不上来。也许就像佛家说的:千古因缘成就,当下善根成熟。我家在佛法非常贫瘠的地方,广西红河边上一个地级市,全市只有一个小小的寺院,建设好还是近几年的事,在我出家之后。我出家八年了。我二十六岁了。小时候,一切似乎都很近,我记得很清楚。当时一家人住在镇上,没有机会接触寺院和佛教。和尚,只在电视剧里见过,清秀白发,武功高强,自称“老娜”。我和姐姐打架的时候,我们拉上床单,充当袈裟,挥舞拳头,舞动双脚,感觉无敌。有次爸妈吵架,我用粉笔头在桌子上写:“如果你们再吵,我就离家出走,去当和尚。”写完跑回房间装睡。妈妈拿衣架拍打我身,没好气地说:“要是等我晾完衣服,你还没把桌子擦干净,你就等着挨打。”我最爱我的妈妈,在她面前,我没有骨气地认了怂。一个炎热的暑假,我和姐姐在院子里玩扔石头的游戏。大门敞开着,面向笔直的街道。只见一个身穿金袈裟的大和尚笑眯眯地朝我走来。我和妹妹突然害怕了,跑到屋顶上。我们的大楼有五层,屋顶是敞开的。我们放鸡笼养鸡。我们跑啊跑,又渴又汗,跑到顶楼发现无处可去。姐姐躲在门后,我钻进了臭气熏天的鸡舍。抬头一看,只见大和尚蹲在鸡舍外,看着我。他拉起我的衣领,他的手臂像木桩一样粗,把我像鸡一样抱了出去。他笑着说:“你跟我一起出家吧。”这一下子把我吵醒了。我清楚地记得这个梦。上初中后,我算不得一个好学生。每天最期待的事就是天黑后,三四个同学一起蹲在茂密的灌木丛里轮流抽一根烟,等喜欢的女孩路过,用手电筒晃她。看她们躲闪,发嗲,谩骂,夹着腿小跑离开,我们会笑得地上打滚,压倒灌木一片。我们引吭高歌,认定谁将来一定是谁的媳妇儿。我当年用手电晃过的人,如今都生二胎了。自然,我没有考上高中。得益于奶奶的家庭关系,一家人献上了两只肥鸡,拿到了位于万人坑的一所学校的名额,一个接一个地清理坟墓。我九月份入学,天气很热。第一天去顶楼宿舍,发现空很局促,大家只能像螃蟹一样横着走。为了省电省钱,学校也拒绝开风扇。我只好让班主任反映情况:“不开风扇就睡不着。”“你是来学习的,还是来享受的?”班主任反问道。她是个刚从师范毕业的年轻姑娘,一开口却像久经历练,说辞一套一套的。我不懂这个逻辑。你能喜欢打开风扇吗?当我在这里的时候,你想享受它。我的不快挂在脸上。后来,班主任晓之以理:“现在吃苦,是为了以后不吃苦。我在这里读了六年,也没嫌弃这里。”这可让我暗暗吃惊。高中只有三年。她是怎么读了六年的?复读三年才进师范?可见这所万人坑高中的教学质量有多差。我去食堂叫我爸来接我。高中仅仅一天就结束了。2008年,举国欢庆的北京奥运会刚结束,我过完十五岁生日,进入社会,学着为生计而奔忙。我卖烧烤,做大排档,当保安,做销售,但是仍惦记着出家。有次我跟我爸说,我想出家。我爸吐着烟圈告诉我,你已经长大了,可以去做你想做的事,别说出家,你去贩卖军火我也不管啊。说完他露出“我儿子才不会出家”的自信的笑容。十八岁那年,因为工作日醉酒,睡了两天。我醒来,看到许多商店打来的无人接听的电话。我在床边坐了一会儿,收拾好东西,坐火车去浙江找师父出家。一年后,我回家看父母。我爸来车站接我,看到我第一眼,先是高兴,然后是无奈,失落。他轻轻地说了一句,上车吧。一路无话。02寺庙生活我在浙江、福建、南京和北京的寺庙住过。我勤奋于佛教,学习佛教经典,四处旅行以增长知识。八年过去了,我可以说对幸福很满意。如果你问我哪里受益,这个问题会像“你为什么出家”,没有明确的答案。只能说我就是这样走自己的路,我的生活比留在家乡小镇更轻松更开放,如果对我也有好处的话,是值得深思和回忆的。出家前,我一直以为和尚既然遁入空门,不问俗务,那日子一定过得清闲散淡,喝喝茶,诵诵经,敲敲木鱼,乃至会闲散到不知干啥。在浙江出家后,我开始按自己的理解过寺院生活。那时,寺院正在修缮,师父每天四点起床,和水泥,搬砖头,挑沙石,忙到晚上九点睡觉,天天如此,只为省一点人工。师父是个非常典型的中国和尚的形象,两件衣服,两双鞋,一个斗笠,三衣钵具,就是他安身立命的全部。至于我,一开始每天都睡得很自然。没多久,师父忍不住对我说:“你什么都没做。你来寺庙是为了成佛。我庙里没有闲人!”于是我四点起床,和师傅一起当民工。但人们不能用苦力代替辛苦,也不能在太累的时候停止大脑像猴子一样的活动。半年后,我告诉师父:“我想去上学。”我以为师父会留下来,所以我以为我的话都准备好了。然而,师父听了,说:“去吧。有句话叫‘三不留校’,回归俗,不留校,不留校,走。”告别师父,我南下到福建一所千年古刹。庙与庙,里里外外的差异很大,就像不同学校、不同医院、不同小区,差异可以非常大。这所庙规制庞大精美,僧侣和信众都很多。派别来说,这是一所丛林制度下的禅宗寺院。没有师父关照和疼爱,不可耍脾气偷懒,只能跟着常住,叫“随众”,也就是随着众僧,别人干嘛你干嘛。春夏秋冬,日复一日。丛林生活时间表的流程如同时间的流逝本身一样,不容任何挑战和偏移,哪怕你病倒卧床,也不容任何商量:四点半起床5:00-6:00 早殿早餐从6: 00到6: 306:30-7:30 打扫寺院八点到十一点上课11:00-14:00 午饭,劳作从14: 00到16: 00上课16:00-17:00 晚殿17:00-18:00晚餐,散步18:00-20:30 晚研习关灯,21:30睡觉这所寺庙有“禅农并重”的传统,开荒种菜,实现部分自给。然而,在山上种菜,再悉心照料成活率也比较低。和尚们都挑着自己的粪去浇菜,没人考虑到粪是脏的,因为粪浇出来的菜,又绿又香。一位法老对我们说:这是大地的恩惠,大地已作出重大的贡献。大地承载万物,从不抱怨,滋养万物,不回馈。地球蕴藏着财富,从不骄傲。它净化万物,永不放弃。做人,要像地球一样。”法老九十多岁,当了七十多年的和尚。他的同学里,有卸任的佛协会长,已故的副会长,全国重点寺院的方丈和主持,还有众多佛学界领袖。法老却没有任职,只在一些无人问津的文物研究和梵文研讨会相关的佛教新闻里出现过几次。但是对于我们来说,没有任职的法老接近起来也没有距离。我们喜欢找法老聊聊历史。文革十年,法老躲进深山石洞,研究梵文和石经,有人问及这段经历,法老就说:“我怕死哎,我跑到山里搞石经去了。”法老是石经的权威,但也没什么头衔。他很想出一本梵文字典,但是没有钱,出不了。又没有人愿意跟他学梵文。料想自己一生的研究会随着将来生命的结束而泯灭,法老不开心了。有次他跟我们讲:“我的同学都死得差不多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法老越来越瘦,他的背也驼了起来。他走得很慢。他经常手里拿着一根用红布包着的水管,边走边搓背。天冷下雨的时候,他带着一顶小黄帽子和一件大外套,在庙里走着。我远远地看着他,从他身上看到了和尚的气度,这是我自己从未发现的。相反,我从自己身上发觉了别的。那时,算是当和尚不久,去了寺庙,一切劳作安排,我都唯唯诺诺答应着,施行着,并把这当做“修行”。我发现自己开始像很多早年出家的年轻和尚,目光游离,答应一切:没有手机不许出山门不允许吃零食桌面上不许有东西垃圾桶里没有垃圾不许跟法师顶嘴法师没有错,总是他自己的错两年后,我从这所寺院离开。03同道中人出家以来,我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心态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因自然是和我见过的其他和尚分不开的。比如生死观。以前怕死,想不清楚。我觉得死亡是一件非常沉重、恐怖和悲伤的事情,需要人们付出巨大的努力来应对。但是佛教思想、寺庙生活和其他僧侣已经一点点瓦解了我的思想和感情。有一年四月初八,佛陀圣诞,法源寺要举办盛大的浴佛典礼,信众云集,非常热闹。早晨,打板的和尚照常打板上殿,所有人看得真真的。他大概四十岁,干瘦如柴,下巴上有颗比戒疤还大的黑痦子。我们都不知道这个和尚叫什么,提到他时,就叫他“打板的”。迎面当然也叫“师兄”。每天天一亮,打板的用小木槌敲击檀板,游走于大殿和禅房,以错落有致的板声唤醒大家。等到寺院有重大活动,自然也少不了打板的。打板的站在大雄宝殿释迦牟尼佛脚边,非常醒目。他面色庄重,左手提着檀板,檀板上写着偈语:“谨白大众,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各宜醒觉,慎勿放逸。”记得沐浴佛,阳光明媚,人潮汹涌,大家都很激动。这时,有人来通知常住居民:“有人去世了,我得安排排骨。”人群开始议论纷纷。“谁死了?”“你怎么能挑日子?”一个细细的声音说:“打板的,是打板的死了。”“你刚才不是在棋盘上玩吗?”“可不就是!”我们走进会议室,准备背诵。房间显然是员工风格的,桌子上有一张床、一张桌子、一个茶杯、一个闹钟、眼镜和一张卷起的报纸。我突然想,如果我死了,我的茶叶怎么办?我还有那么多我无法承受的事情,而承受不了的人,我绝对会比这个躺在床上的人痛苦死上百倍千倍。然而,他的眉毛被拉长了,嘴角似乎在微笑。这个表情表明他平静而自然地离开了。和尚圆寂,寺庙要举行茶毗仪式。打板的并不位尊身贵,他的仪式也和众多僧侣一般简单。这项工作主要由烧死人的和尚来操作。每个和尚在庙里总有事干,看殿的叫香灯,烧火的叫火头,看门的叫门头,打板的叫打板的,烧死人的,就叫烧死人的。被烧死的人的手被烧成了两位数。烧死人是个技术活。如果柴火不够干,如果柴火搭得不稳,如果不注意风向,火灭一半就尴尬了。这个和尚烧死人,而且总是把人都烧死。我们把打板的尸体抬上化身窑时,烧死人的早已经等得不耐烦了。他高高的坐在上面,肤色暗黑如一堆木炭。他正在百无聊赖地剥花生吃,吃完一把,花生壳扬手一撒,纷纷落在打板的尸体上。他用口音很重的普通话指挥我们怎么摆放尸体。等我们把经念完,他从旁人手里接过火把,塞进化身窑,不一会儿就是熊熊大火,死人烧得噼噼啪啪响。烧人默默地盯着窑口,面无表情。火灾发生时,他只是微微点了点头,露出了某种认可自己的满意的表情。我从没见烧死人的和尚笑过。然而,有一个和尚,每次转身都要笑,他的快乐或愤怒伴随着一连串轰轰烈烈的笑声:“哈哈哈哈哈……”往往别人都不知道他在笑什么。他是天坛的“香灯”。他负责照看寺庙里的香火。当香烛燃尽,他又点出一根新的,表示佛法的命脉如香无穷。香灯胖胖的,圆脸,牙齿整齐洁白,看起来像他照看的天王庙里的大肚弥勒佛。即便是寒风彻骨的冬天,香灯也从不穿鞋,外号“赤脚大仙”。有次我问他:“你不冷吗?”“好冷。”随着他的配音,他的牙齿格格作响。“那你不穿鞋?”“哈哈哈哈哈......”和尚们各个不同。我花了很多时间讲他们,拍他们的日常,把他们存在电脑硬盘里,或者发布到社交网络。在给网友们普及有点枯燥的佛学基本知识时,我也插入讲讲这些大活人。2016年,我在网上有过一段比较风光的时期,累积了两三万粉丝。有广告商找到我,让我给他们写软广,我本来很高兴,终于可以挣一份收入了,但一听说是写“纸尿裤”的广告,我就迷茫了。我熟悉和尚怎样生死,但不懂婴儿怎样排泄。因为我在社交网络上很活跃,有人骂我,说我长得不像和尚,和尚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我觉得很好笑。出家是我的专业。你一个听说过的人,教我怎么出家,这不是很荒谬吗?04世俗社会和尚出门,接触世俗社会接触在家人,就会感到比较无奈。社会上的人对和尚充满不解、好奇和偏见,以致言语不友善、不尊重、爱挑衅,都很常见。大概是因为根深中国几千年的正统是儒家思想,儒家注重现实和现世,这与佛文化必然存在很多的冲突。有一次,在从广西老家回北京的火车上,我买了一份15元的盒饭,在周围人的目光下慢慢咽了下去。我把鸡肉放在午餐盒里了。当我起身扔掉的时候,一个相当胖的中年人探头探脑地问:“你不能吃肉吗?”我说:“不能。”中年人点点头,脸上带着胜利的笑容说:“那你就不能浪费了。”“是的。”“啊,是你,”中年人提高嗓门说,好像突然发现了真相。他惊喜地问我:“如果你不吃肉,应该扔掉吗?扔掉是浪费吗?浪费不好吗?你的佛学很矛盾!”我想反问他,你买瓜子吃皮吗?买榴莲吃皮吗?但我没有说话。不是我吵不过你,和尚熟读的《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你知道吗,里面都是印度祖师跟别人吵架的逻辑和艺术。因为我的沉默,中年人冷笑道:“嘿,和尚现在老了。”说完,围观的人都笑了。一个女人敲着瓜子说:“不要紧,这些都是假和尚。”我转头看向窗外。火车正呼呼穿过一个山洞,外面黑魆魆的,什么也没有。我只能看见车窗玻璃上自己的脸,它像我此时的处境一般孤独冷傲。一个人从出家到受戒,至少需要两年的时间。首先要符合出家的硬性要求:信仰纯正,单身,身体健康,无债务无诉讼,非刑事逃犯,60岁以下,能自理。然后,去寺庙找客房,说明来意。寺庙会安排你留下来,免费为寺庙工作一年以上,专心学习背诵功课。这叫“清净人”,也就是有准备的和尚。学成之后,师父会给你剃头,让你成为“沙弥”。对萨米来说,再学习至少一年,掌握基本的佛教知识和寺庙规则,然后申请上戒,这是一个非常庄严而痛苦的月份。你受戒后,国家宗教事务局会给你发修道令,相当于一个证书。只有当你有了修道纪律,你才能成为真正的和尚。还俗,相比出家的漫长繁复的流程,则十分简单,把戒牒往上一交,就行了。有一次我在北京打车,司机问我:“你们现在都可以回海关了吧?”我说是的。只见司机从后视镜里瞥了我一眼,说:“你赚了多少年的钱,还去还俗还不算完?”我有点反感这副腔调,但还是耐心打了个比方,帮助他去了解。我说我们出家,就意味着不结婚,这个选择是慎重的,跟你们结婚一样慎重。我们还俗,也跟你们选择离婚一样慎重。我问司机:“你会随便结婚又随便离婚吗?”我觉得情感和婚姻是世俗生活中最动人最累的片段。前阵子去青岛玩,遇到一个年轻时候的好朋友。我们在沙滩上吹着清新的海风,聊着天,很开心。我问他,你现在在说什么?他反过来问我,你呢,你什么时候谈你的伴侣?他向我抱怨他现在谈论的对象是如此无知。我会开导他。你看,虽然我很懂事,但我不喜欢你。有朋友推荐我看金基德的电影《春夏秋冬又一春》,讲人的情欲,世间的轮回。一个单纯的年轻和尚爱上一个姑娘,发生情欲,又出山追逐情欲,因情欲而行凶犯罪,后又回归寺庙,潜心修行。朋友坏笑着问我,一个人命里到底有那么一段俗缘好,还是什么也没经历过好?我什么都没经历过,我的情绪空是白色的。但是我能对她说什么呢?“因缘不好,佛说每个人的因缘都不一样。”我每天黎明去上早殿,每天开始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礼拜佛陀。我从心底敬仰佛陀,因为佛陀一直带给我一种神秘的力量。我日夜礼拜,我知道我礼拜的是佛陀。我绕佛,诵读,能感觉得到佛陀在听。05父母、房贷与炒币有钱出家是个不错的选择。无后顾之忧,追求丰富平静的精神生活不是很理想吗?我很难想象一个人没有宗教生活。这也许是我一厢情愿。因为即便是一个池子里的青蛙,个体差异也很大。我们班,像我这种穷人呢,我应该是最穷的那个了,生活上就等着每个月发钱。虽然只有一千块,但很珍惜,很开心。我也喜欢“皮肤”,这和我的生长环境有关系。那里的人喜欢开玩笑,白话文叫“癫痫病”。圆周率真的很开心。一天,我经过寺庙一个废弃的角落,看到地上有两尊被别人扔掉的财神雕像。我觉得财神可怜,有钱又真诚,自由的代价更高。我对财神说:“我放你出来,你保佑我发财。同意晚上做梦。”讲起钱,有些电视剧台词也很有意思。“张工,这,这是一个失去理智的问题。”张工意味深长地点点头:“富贵险中求。就看你有没有这胆儿了。”还有人说:“只要你给足加班费,你是牛是马都无所谓。我出来工作。我不考虑钱。我在想什么?”我截了这些图,发到朋友圈,有人说我掉钱眼儿了,有人说我出世入世都大大方方,很有趣。其实也没有人真的了解和关心我,因为大家都有自己的一份生活要过。当然了,我也不在乎,就是自嘲玩玩。好玩的东西很多啊。我的负担更重了。我正在帮助我的父母支撑一所房子。父母离开了镇上的老家,去了城里打工,在一家快捷酒店做保洁和住宿。在买这所房子之前,他们在城里没有住房。我妈拿着所有的积蓄付了10万首付,我每个月还2000。这是一笔很大的开支。我说我出家的时候一个月领1000块钱,和尚挣外快很难。北京这么大,300块钱的生意很难谈。你必须从公共汽车换乘地铁,在车流中度过四个小时。想想看,受不了这种罪。呆在那里别出错。有一次我得了重感冒,一直没好。买药,丢了半个月工资。我没有健康保险或社会保障。去年比特币、区块链这些虚拟币不是很火吗?有关系好的居士告诉我怎么炒币。有个两百万的机会我没把握住,我现在跟你提起,都想抽死我自己。我跟老师一样,也只能扔那儿不管了。有些人认为僧侣不能做投机硬币和股票之类的事情。事实上,戒律中并没有明确的规定,所以严格来说并不是破戒。僧侣不是古代人,所以他们应该跟上现代社会的步伐。贫穷不是美德。如果我能摆脱贫困,为什么还要忍受?我的师父们对我影响比较大,更像父亲。我不想谈论我爸爸,因为这让我很生气。我爸爸是个赌徒,他为了挣一点钱拼命工作,结果在牌桌上赌光了。你见过苏大强吗?我爸爸就是那种人。还是因为赌博,想骗我的钱。有一次我回老家看望他们,却没说几句话。他突然像抽搐一样倒在地上,扩散开来——并深深地感到,说不,不,他必须被送往急诊科。他被送进了急诊室,但医生看不出有什么问题,所以他不得不从头到脚进行全身检查和CT扫描,但仍然没有发现任何问题,所以他不得不住院。第二天醒来,病床上一个人也没有。你猜怎么着?我在麻将桌上找到他,他坐在那里搓牌。那天晚上,花了我4000多元。4000多元!你知道对我来说有多难吗?真正好的情感生活是稀缺的,不是按需分配。我爸我妈吵了一辈子,打了一辈子,我很庆幸当了和尚,不用结婚。你觉得爱情和婚姻很好,你问我,不恋不婚会有遗憾吗?那我问你,我觉得出家很好,你不出家,不感到遗憾吗?我告诉你这些,现在我后悔了。你引以为豪的事情,比如帮父母买房,大概是我们的耻辱,应该避免。佛教有三样东西,其中之一就是家庭。但是我们也要履行对父母的责任,这和我们的信仰是一致的。出家不是神仙,是普通人。我们不是生活在唐朝,我们做的事情不能脱离时代,脱离社会,脱离人性。经过多年学习,如今,我知道自己该怎样做好一个和尚,在学修上也有一定的进步,终归没让自己失望,没让教育我的法师失望,应该也没让菩萨失望,这就够了。少欲无为,轻安自在,阿弥陀佛。如何一起参与阅读?希望你是1.关注社会话题,有独立判断和思考能力2. 有表达的欲望,能用文字表达内心的感受3.尊重彼此的时间,遵守我们的约定4. 拥有豆瓣账号你必须这么做1. 在评论区告诉我们为什么想读《恍然而立》,包括但不限于你对相关议题的了解及兴趣。截止时间为8月10日24时。2.等待回复。我们将挑选5位读者,确认地址和联系方式,并将书邮寄给您。3. 在10天内把书读完,发回500-1000字的评论,并将书评同步到《恍然而立》豆瓣书目详情页中。你的文字,将有机会在本站客户端及“湃客工坊”微信公众号上发布。如果您成为本期共读会员,我们将邀请您加入“派客有书读谈”微信群,与喜欢阅读、喜欢思考、愿意表达的各界读者交流。运营 / 胡雅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