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最新 日本最新网红旅游地:贫民窟
随便打开一个up主的Vlog。前一秒,她还在一个干净明亮的小区里,欣赏着东京市民的美好生活。下一秒,她来到一条破败的街道,光线昏暗,行人稀少。偶尔,路人都喝醉了,甚至孩子骑自行车,愤怒地对她的陌生人说一些可怕的话。
而上述两个看起来截然不同的街区,直线距离不超一公里。一个转身,你就告别了开阔晴朗的生活,来到了破败凋零的地带,仿佛走进了时空黑洞。视频平台上的Vlog在不经意间揭开了日本精致表象下不为人知的阴影和疤痕。筑地谷、东京谷、大阪谷和横滨谷是日本三个著名的贫民窟。
中文“贫民窟”这个字眼可能描述得不够准确,スラム街才是“贫民窟”的日语对应。而上面三个地方则是ドヤ街。ドヤ街,即Doya-machi,这个词中的Doya,是日语旅馆一词”Yado"的反写,指的是简易宿泊以及档次低于简易宿泊的“下宿”,ドヤ街即是Doya集中的地区。简单的住宿能有多容易?一个4.86平米的房间,一个大男人连自己的身材都展示不出来,但是月租5万日元。能租到这种房间的,都是贫民窟的幸运儿。在比简单铺位档次低的“下铺”里,可能很难拥有床板。有的人把自己的“房子”用纸箱、被褥等废弃物堆在街上,有的人把垃圾堆当成席梦思睡得很香。几块纸板和一个破口袋都是这些人的财产。一路上,环顾四周,都是堆放整齐的“房屋”,难免让人胆战心惊。
贫困是暴力增长的最佳土壤。脏乱总是齐头并进。黑社会问题在日本很常见,尤其是在贫民窟,他们甚至懒得掩盖。大阪有多达60个爱邻居的帮派。他们大摇大摆地从事非法活动。毒品和武器交易每天都在发生。赌场是在光天化日之下建立的,没有遮掩。
近年来,帮派与居民以及警察之间的暴力冲突时有发生。1992年,爱邻爆发骚乱,共持续5天,据说与警匪勾结有关。2008年G8峰会前夕,爱邻又因警方虐待一名临时工爆发大规模骚乱,共有2000人参与,持续了整整6天。这也“培养”了日本最强的警察部门——大阪西山丽区警察局。他们之前学会了和暴力组织打架的训练,现在连派出所大楼都用一圈铁栅栏重建了。尽管如此,日本人仍然称之为“幸福街”。的确,住在这里,在某种程度上有一定的好处。
根据日本国宪法第25条——“全体国民都享有健康和文化的最低限度生活的权利”。 “生活保护”救济金每月约8万日元,还有5万日元的房租补贴,且享受免费医疗。在这里,没有生病时必须去工作的群居动物,也没有随时随地需要去袖手旁观的混凝土。他们是日本的“三大神”。他们在早上九点钟喝醉。他们什么都不用做,别担心。他们似乎还活着,似乎已经死了。也是日本特有的消费萧条。一壶装满犀首烤肉的硬货只要650日元,相当于40多元。而且一个满满的牡蛎火锅只要1000日元,不到70元,比国内的便宜。
玉出超市在这里称王称霸,原因无它,便宜而易。这里经常会出现1日元起价的商品,限买一件,第二件原价;19日元一罐的小罐饮料,39日元一罐的咖啡;连在日本算得上是奢侈水果的西瓜,在这里也能以和中国物价换算汇率后差不多的价格买到。这也是吸引众多外国游客“冒生命危险”的重要原因。一开始,这里的Vlog并不是出于对穷人的同情和救济,而是日本一种拙劣的旅行策略。然而,这样的“福祉”只能让贫穷的游客受益,却无法拯救真正生活在这里的人。能否过上有饭吃的普通生活,已经成为当地每个贫民窟的考验。
藤村健司看上去像是最有希望的一个。他23岁,身着正装,完全不像一个贫民。但当记者发现他的时候,他正单手拿着饭碗,跟老人们站在一起,排队打不要钱的饭。为了帮助穷人,政府每周在这里分发食物。分配有个规则:吃完第一顿饭,只要当天有剩菜,就可以排队继续玩。饭后,年轻人随便找了一个水泥石阶坐下。他拿起筷子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他想快点吃完,再做一个,因为他一整天都没吃东西了。很多人可能会想,一个手脚好的年轻人怎么会沦落到这种地步。这个问题的答案很尴尬。
父母感情不和离异后,藤村一直跟着母亲一起生活,可他的继父却有着严重的家暴行为。政府部门介入后,12岁的藤村不得已和妈妈分开,被送到了福利院。明明父母都健在的藤村就这样成为”孤儿“。福利院的日子哪是好过的,呆满5年后,长大了的藤村有能力养活自己,便主动从高中退学,出来闯荡社会。高中辍学找不到什么好工作,于是藤村当了服务员,在餐馆找了两份兼职。日子虽紧,却独立自由。这种生活经不起任何风险。有一次,一个餐厅的客人突然在藤村面前摔倒,他被怀疑是肇事者,他不能再当服务员了。
突然失去生活来源的藤村,没有任何人可以求助。在睡了几天马路后,他来到了政府机构,工作人员把他”踢“到了贫民窟。现在,他每月的最低收入是14万日元。他住在一个简单的房间里,租金约5万日元,外加水电费,居住面积不到5平方米。他每周等着政府送饭,牙疼。日本流浪汉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不想吃,不想要钱。这个流浪汉在日语中现在叫ホームレス,也就是无家可归,更接近江户时代“无宿むしゅく”的表达。汉语中的乞丐对应日语中的“乞讨”。
藤村也是这样,一直想要离开这里,回到正常的生活中去。于是他每天洗澡,保持身体整洁,早晨起来,必须穿正装,打领带。他面试过100多家公司,可他碰到的每一个HR都精明且势利,一旦得知他住在寿町地区,就开始摇头了。年纪轻轻就陷入了贫困,是这些HR觉得无法理解的事,也成为藤村的原罪,无法摆脱。找工作受挫的藤村,后来在一家定制店找到了一份兼职。为了省钱,他下班后去便利店买了一些打折的食物。一杯泡面,可以在深夜无人的街道上静静地享用空,是藤村能得到的最好的慰藉。
藤村是这里成千上万穷人的缩影。更多的人因为偏见、年龄和疾病,无法逃离贫穷造成的监狱。
虽然生活窘迫,他们却依旧保持着做人的尊严。他们以自己建造的临时居所为傲,居所内非常干净整洁。他们将垫子放在纸板上,走上去之前要先脱鞋,而后摆放整齐。他们都是出色的工人,因为失业无家可归,而非懒惰。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也是亚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很多人不知道这些贫民窟对健康身体的影响。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延续”至今的?
二战后,日本迅速从废墟中爬了起来,进入经济发展的高速时期。如今的贫民窟,曾经因为基础设施较好,物价低廉,成为劳工最爱的居住地。正是这些劳工,支撑起了日本战后的经济奇迹。政府乐见其成,为这些劳工规划了完整的社区服务。然而,进入“失去的二十年”后,日本的就业机会急剧减少,失业人口也激增。工人从事最多的建筑行业受到了严重的打击,这些工人和这些地区的命运也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变得灰暗。日本经济停滞不前,工人年龄越来越大,收入越来越少,生活越来越艰难。有的人另谋出路,有的人继续等待,有的人走向堕落...贫民窟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形成的。
政府在这些地方建起了职业安定介绍所,为这些人介绍工作机会。早上五六点钟,招工的人就开着面包车来这里拉工人,谈好条件就上车,大多都是日结工人。随着雇主招收的日结工人越来越少,政府也无能为力,这是便成为流浪汉们的又一个“居所”,最起码,这里有瓦遮头。各种优惠政策的失败,让政府有些心灰意冷,只能试图抹杀这个阻碍其成就的贫民窟。2014年,日本导演大田信夫拍摄了一部关于贫民窟的电影,但遇到了相关压力,要求删除电影中的“不良因素”,奖励60万日元,然后这部电影就可以在大阪电影节首映。
有人认为,为了彻底抹去地图上贫民窟的痕迹,将卡马崎改名为艾街坊。美国摄影师安德鲁·休斯顿曾多次来日本拍摄贫民窟。他说:“大阪人不谈这个地区,Kamasaki的老人生活极其艰苦,很多人都觉得被出卖了。他们努力建设日本,但被抛弃了。像Kamazaki这样的贫民窟成了寻求连任的官员的眼睛,直接从日本地图上抹去。”
现如今,无数的Vlogger慕名前来。日本的贫民窟摇身一变,成了网红打卡地。发展旅游业,会是贫民窟的出路吗?恐怕很难。网红的浪潮只会带来同质化,对居民的生活无甚裨益。当地的保健福祉课负责人认为,这里大多是老年劳工,网红浪潮会让他们进一步被社会孤立,倘若他们离开这里,又能去哪里呢?在相关的Vlog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站在街头的招牌——越冬战,也就是“越冬战”。为了度过冬天,他们努力工作。这里的“冬天”不仅仅是岁末天寒地冻的天气,更是经济寒冬,也是他们生活中的艰难时刻。大雪和冰压在他们的头上,仍然无法杀死他们野蛮的生命力。穷人经常被批评:“你穷是因为你懒,你笨,你活该”。评论家也摆出一副悲伤的表情:“我要对自己的生活负责。我为什么要纳税来提高社会的米虫?”
可他们永远不会知道的是,有些人,光是活着,已经竭尽全力了。参考文献:1.Homelessness in Japan ;2.苹果日报:Kamasaki万贫困人口争免费床位;3.Tom Gill: 露宿者和“生活保护”——从横滨的寿町看到的日本;4.环球网:日本最大的贫民窟藏在大阪;5.网易新闻:走进日本最大贫民窟 居民称被政府遗弃背叛;作者:苏资料整理:Kylin编辑:霍莉封面设计:湾湾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原标题:《日本最新网红旅游地:贫民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