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资政的意思 从历史故事看『建言资政』
刘晓庄
据《国语·齐语》记载,春秋时期,齐桓公初任国君,太宰宝舒雅举荐管仲为相。“如果你必须统治这个国家,那么你将由我来统治。”桓公无视过去的猜忌,“亲反在郊区,但坐以待毙,问问题。”管仲被拜为相,提出了“九王一国”等政治主张,建议齐桓公要讲究德义,见术取信于民,都被齐桓公采纳。中原国家的“新秩序”是因为君臣合一而建立起来的。故事告诉人们,鲍勇于“荐言”,管仲大胆“谏言”,积极“纳言”,齐国蒸蒸日上。管仲直到临终仍念念不忘给齐桓公出谋划策,切不可为小人所蛊惑。然而却不听管仲临终前的劝告:“三人不分,齐乱。”结果被夷雅、垂刁、魏公子活活饿死。
如果你仔细品味这个故事,你可以阅读并提出一些高级管理的基本要素。
要素之一:建议、提议和推荐。所谓建议,就是提出建议和意见。“谏言”一词源于老子:“故有谏言:明道若无知,则入道,则退,则蛮夷。”正如人们常说的,这里有一个建议。与建议含义相关的词语包括告诫和建议。劝诫是劝导长辈,“不能劝诫,可以劝诫别人”;荐是指推荐人员,如“推荐余山《论语》”。沿袭古人的文化观念,我们现在用“建议”一词来概括“建议”和“推荐”的语义,确实是一个时代的明智之举。
第二个要素:高级行政、协商和治理。投资者提供帮助,而高级政府意味着帮助治理国家。比如唐代道宣的“高官厚禄之故只为倚台”,宋代司马光的《资同治鉴》以及后来的《高官新章》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咨询者的询问也源于《诗经》《载驰而驾·周仪咨询》《先人有言,正在询问》;咨询政治就是面向人民,“每件大事都要咨询”,咨询和询问治国方略;执政官也掌管和行使国家权力,如《左传·相公十年》:“若有灾祸,是第三人掌权吗?”高级政府、咨询政府和执政政府是互利互促的,各有侧重,密不可分。
第三个要素:为政治事务建言献策,凝聚共识。为政治事务建言献策,既是义务,也是手段,是凝聚共识的方向和目的。通过语言或文字表达,陈述自己的意见,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为统治者治理国家提供决策参考,从而汇集各方智慧和力量,实现国家和个人的共同利益。为高官出谋划策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其中蕴含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说”与“听”的互动过程中,高级政治、协商与治理统一为互利共生的结构,实现治国价值最大化。
第四个要素:和谐是最重要的。“用礼,和为贵,先王之道,和为美。”奉劝高官要注意求同存异、同化异,争取“人人为公”“天下大同”的精神慰藉和灵魂归宿。“天气不如地方,地方不如人。”认清自我与外界事物的分离,分清荣辱界限,崇尚和平,爱而不攻,善待他人,一心相扶,是齐心协力成就一番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舟共济,同舟共济。这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发扬光大的一种美德,从而产生了相互合作、共同成功的经商政治活力。
庄子说:“天下有名而无谏,天下无,而不落。”基于文化意识,人们也能感受到建议和管理事务的一些基本特征:
是一种忠诚。“爱之心,爱之力”,一个忠诚真诚的人,表达的是对人与国家和谐关系的尊重,对道德的责任。分产不灭乡村学校,“善我必行,恶我必改”,包括古代自上而下双向沟通的公关思想;邹忌讽刺齐王纳谏,说“宫中女子永远是私王,朝廷官员永远不怕王,四境之内总有王的需要”,婉转地传达了破除盲从的政治策略。
这是一种家和国家的感觉。《孟子》:“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深厚的家国情怀铸就了中国人源远流长的性格气质,孕育了中国儿女重视感情、有抱负,以真挚的感情对待国家、人民、亲友。摸龙说服赵太后:“近者害身,远者及其子孙”,厘清家国共同性;“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的思想中,渗透着“尊而不劳,献而不劳”的思想。
是一种胸襟气度。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宽严相济难,凶化吉难,政以和为基”。“万物滋生而不相害,道家齐头并进而不相矛盾”一直是中国有识之士所崇尚的高尚品格。唐太宗以宽容大度,知道了“听万事皆明,信万事皆暗”的真谛,听了魏徵、知望的劝诫,说“陛下若不以为然,知恶不去”,心情大为舒畅,愿意为所欲为。
是一种仁。为什么是一生?每个人都是仁慈的。如果你只想着自己,为了名利而奔波,那你就是在服丧。东汉末年,长沙太守张仲景面对伤寒肆虐的疫情,向“争荣”的权贵阶层发出警告:“然而,争荣、夺权、顾孜然,惟名利为重,崇其终,忽弃其本,标榜其外而屈其内”,“忘其身,危如冰谷”!这些有根据、鼓舞人心的建议凸显了帮助世界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