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额图和明珠 康熙王朝:在明珠和索额图倒台后 为何康熙还要将李光地贬到台澎
康熙朝的李光地无疑是整个戏剧中性格与行为对比前后最明显的人物。
李广初登舞台时,带着传统文人的执着和远大理想,坚持自己的原则,刚正不阿,遭人痛恨。然而,伴随着李光地面对一对“政治六先生”苏头和明珠的不断挫折,他也逐渐走上了“黑化”之路。但当他真的把所有他讨厌的人都送进“深渊”时,他在官场上并没有走得更远,反而被康熙降职,不得不去台湾当知县。
对于康熙来说,这样对待李光地,不仅仅是因为他在朝廷的价值被“榨干”了,更重要的是,李光地彻底的“黑化”也给康熙造成了一丝恐惧和担忧,最终决定了李光地惨淡的结局。
让李光地入朝为官,其实是康熙在《明珠与所鄂图》中放置的一条“鲶鱼”。
在协助姚启胜、施琅成功收复台湾省后,李光地从福建巡抚的任命中直接调任朝廷中央,成为“国号”朝廷大员。此时,李光地正春风得意。
康熙对李光地也有很高的期望,所以他从小就告诉李光地,朝廷是个“大染缸”,意在告诫李光地要坚守本心和优点,不要被北京官场的不良风气所感染。同时,康熙还暗示李光地要正视明珠与梭头之间的党争,不要参与其中,而要保持对康熙的绝对忠诚和奉献。
康熙之所以如此看重李光地,是因为李光地在整个“收复台湾省”的过程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康熙也希望通过培养李光地,在明珠和梭头之间形成一股新的力量,从而打破现有的韩国政府,在朝廷中营造紧张的竞争氛围,平衡各方关系,从而实现韩国政府的稳定和皇权的稳定。
这就是康熙想看到的“鲶鱼效应”,李光地就是康熙放在明珠和梭头之间的鲶鱼。
然而康熙没想到的是,他低估了珀尔和索尔的身材,甚至“高估”了李光地。
在朝堂上,明珠和索鄂图不断结党营私,扩大势力。新任命的官员大多来自索明,这已经成为众所周知的“潜规则”。连康熙都对此视而不见。然而,李光地的“正义感”爆炸了,不仅直接挑战了苏头和明珠,还在康熙面前打开了这层“足够的纸”,甚至牵扯到了太子伊尹和老大哥伊尹。可以说所有人的劣迹都被彻底揭露了。
但谁知道,面对李光地的明目张胆的进攻,明珠和梭头立即结成联盟,展开反击。梭头还在“丁忧”期间抖出李光地的丑闻,让李光地“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让他丢了名声,让康熙对他很生气。这件事最终以梭头和珠儿的逃跑和李光地的入狱而告终。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李光地此时的政治经验是浅薄的,相应的,明珠和梭头在宫廷斗争领域确实比李光地强很多。
李光地初入朝堂,必然会受到两人的积极拉拢,从而将他争取到自己的阵营,扩大自己的势力和影响。但是,一旦发现李光地不能为自己所用,或者说他不能选择跟随自己,那么两个人都会毫不留情地处死李光地,因为明珠和梭头都不愿意让李光地加入对方的阵营,哪怕只是极小的可能性,也不会让这样的事情发生。
同时,就像姚启生初入朝鲜时的情况一样,已经形成了政治权力集团的明珠和Soe地图,不会允许新的政治势力重新出现。因此,当他们觉得李光地可能打破现有政治局势的平衡时,他们会在一种“默契”中形成一个短期的“政治联盟”,杀死它来维持目前的权力分配格局。
因此,这就导致了明珠和苏头在被李光地弹劾时,立即抛开成见,开始携手“反击”的原因。
也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李光地开始了他的“黑化”过程,因为此时的他已经彻底明白,“不在沉默中爆发”的结果必然是“在沉默中消亡”,如果他不扳倒明珠和梭头,那么等待他的只会是一个非常悲惨的结局。
李光地彻底的“黑化”,让康熙充满了忧虑。
康熙不可能不知道李光地的逐渐黑化,但他选择了默许和纵容,因为这正是他想看到的。
明珠和梭头长期结党营私,把持朝政,使朝廷成为一个烟雾弥漫的地方。而且,他们的斗争已经从宫廷中的“党派斗争”演变为支持太子的“官职斗争”,这让康熙感到极大的不满和不安。经过多年的经营,明珠和索鄂图在朝廷有着坚实的基础和巨大的势力。如果康熙贸然出手,不仅会导致朝廷发生剧变,还会使人心惶惶,甚至影响整个朝廷的稳定和君臣关系。
因此,康熙选择重用李光地,为的就是让他挑起事端,为扳倒明珠和梭头两大政治集团铺路。
但李光地一上来,就遭到了两人的“反击”,以失败告终,这让康熙看得一清二楚。只有当李光地变得越来越“残忍”的时候,他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真正的作用和价值,实现康熙打倒两党的政治目的。
但李光地的“黑化”太彻底,他的“残忍”让康熙深感恐慌。虽然康熙曾特意叮嘱李光地让明珠过一个安稳的生日,但李光地还是置之不理,在明珠的生日宴会上当着众人的面直接弹劾明珠,并宣读了明珠的种种罪行。这也导致明珠的心理防线彻底崩溃,当晚冒着雨来到皇宫向康熙请罪。
李光地成功地发泄了自己的怨恨,同时也给康熙抛出了一个难题。
李光地公开了珀尔的罪行。这个时候康熙想打压,康熙必须要表达自己对这件事的立场,否则无法向满洲官员解释,也没有办法向全世界解释。
就这样,康熙可以说是在李光地的“威逼”下扳倒了明珠。然而,这并不是康熙的初衷。
康熙很清楚明珠和梭头是政敌,但也是相互依存的。康熙之所以在此之前一直不急于动明珠,并不是康熙不想动他,而是因为康熙还没有做好应对时局变化的充分准备,同时也没有想好对付梭头的理由和办法。即使康熙此时真的想对付明珠,也会循序渐进慢慢处理,不会“一棍子打死”。
然而,经过李光地的折腾,康熙不得不硬着头皮惩罚明珠,打乱了康熙的节奏,极大地刺激了苏头。这就是为什么苏头与加尔丹勾结杀害康熙,直接导致了苏头的倒台。
然而,当康熙皇帝意识到李光地因为彻底“黑化”而变得无法控制时,已经为时已晚,仇恨驱使李光地彻底放下了他之前拥有的善良、正直等一切美好美德。在他的策动下,梭头、珠儿、伊尹王子、老大哥伊尹一个个倒下了。
在这种情况下,康熙只能把李光地贬到台湾,把彭贬为知县。
一方面,康熙确实开始“担心”李光地的“破坏力”,他“残忍”。连康熙自己都有点害怕,更担心李光地再伤害别人。毕竟他年事已高,不如从前,所以康熙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消除身边的一个隐患,从而解除太子和朝臣的不安。
另一方面,此时康熙任用李光地的目的已经基本实现,明珠和梭头两大政治集团已经宣告覆灭。他不再需要李光地留在法庭上。在此之前,魏东亭已经从太彭知县的位置上退了下来,康熙也希望前朝鲜官员李光地接管太彭,以显示朝廷对这一地区的重视,从而达到魏东亭上任时的效果。这是康熙对李光地自身价值的又一次“压榨”。
当然,康熙还是没有忘记给李光地“画饼”,告诉他要在北京给李光地留个位置,但什么都懂的李光地却选择了拒绝康熙,决定彻底离开北京这个错误的地方。
事实上,无论李光地、明珠,还是梭头,他们都是康熙的臣子,也是康熙政治统治的“工具”。
在此之前,康熙痛恨明珠与梭头之间的“党争”,但康熙并没有充分利用两者之间的矛盾,反而将其充分利用到自己的优势上。康熙在准备镇压明珠和梭头时,及时引进了李光地,并成功利用李光地将这两个政治集团扳倒。最终,当李光地的价值被“耗尽”,他的行为再也不能被康熙容忍和控制时,康熙选择将他贬到台湾和彭,这样他就不再是朝廷的威胁。
所以可以看出,康熙是这一切的“幕后黑手”,李光地只是康熙的一个“马前卒”,当一切都结束之后,等待李光地的只能是一个非常惨淡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