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牛角杯 绝世遗响
犀牛角由角质纤维组成,非常坚硬,可入药,具有强心、解热、解毒、止血的作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需要进口的珍贵中药材之一。犀牛角主要产于非洲和南亚的一些国家。据明代曹昭《歌骨要论》记载:“犀牛角产于南、西蕃,云南亦有。犀牛角具有线状、不相连的天然纹理,颜色为棕色,中间为黑红色,底部为小沙眼,这是犀牛角的一个主要特征。除此之外,犀牛角还有另一个特点,那就是牛角上有凹槽,底部凹陷处突出一个脊,俗称“天沟地岗”。这两个特征是鉴别犀牛角的重要依据。
犀牛角非常珍贵,用犀牛角制作的器皿更是稀有珍贵。参见唐代景宗制作的犀牛角带,文献记载最早的犀牛角制品。唐肃娥在《都阳杂》中说:“景宗帝鲍莉元年,南长献龟壶、浮裘、夜犀,夜犀达天,夜犀明显百步。盖了十遍也藏不住它的光彩。生活就像一条腰带一样解决,每次打猎,晚上都不用蜡炬,就像白天一样。”自考古发掘以来,犀牛角制品一直没有出土。今天看到的犀牛角乐器,大多是明清及以后的,兴盛于明代。
犀牛角的制作类似竹木牙雕。一般牙医和竹雕师都会做犀牛角雕刻,这也是犀牛角雕刻在风格和主题上与竹木牙雕非常相似的原因。犀牛角受其角形限制,除了全角制成的酒杯外,还有花样雕刻、碗、壶、洗盒、壶、盆、笔、笔筒、花篮、盆景、手指、钳子、人物、动物等供欣赏。相传,用犀牛角杯饮酒可以清热解毒,因此成为犀牛角的主要形态。明代最早见到刻有造型的犀牛角杯,包括包天成、蒲仲谦、游桐、游侃等。其中尤统是清朝康熙年间的人,特别擅长制作犀牛角杯,被称为“尤xi杯”。
犀牛角雕刻艺术从明朝初期的繁荣发展到清朝,到清朝中期达到顶峰。清初犀牛角雕刻继承了明代的传统风格。因明末著名牙角雕塑家,继续从事雕刻技艺。刻有棕色和龙图案的犀牛角杯数量有所增加。进入乾隆朝后,犀牛角雕刻种类繁多。除了杯子,还有圆雕人物、洗涤和挂件,还有爵、鼎、玉等仿古雕刻人物。雕刻工艺极其精湛。
民国犀牛角杯高8.8厘米,口径12.1厘米,底径4.8厘米,重304.6克,经过巧妙雕刻,创造出极具美感的艺术杰作。杯身打磨光滑,尽显犀牛角美感。精心雕刻的纹饰在不同角度和光影下更加精致。古代精湛的雕刻技艺和古朴的犀牛角杯,展现了古人极高的审美境界。这只犀牛角杯只能归民国达官贵人所有,是传世犀牛角雕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