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伏 今日出伏 注意防感冒、防肺燥、防秋乏、防霉菌
七夕节盛开
8月25日是传统的七夕节。巧合的是,今年七夕正好是闹翻的第一天。
随着炎炎夏日的暑热消散,你不妨体验一下“日序月色凉如水,看牵牛花,看织女星”。
资料图月相、牛郎星、织女星、银河、北京天文馆征文/图片
过去人们判断夏热结束有两个重要节点,一个是摆脱夏热,一个是掉队。
今年的三伏天从7月16日开始,到8月24日和8月25日结束。40天的加长版“三伏”结束了,夏天的热度消散了。今年的落水日正好赶上七夕节。
北京的一座古代天文台王玉民说,七夕闹翻是巧合。他解释说,七夕是农历七月初七,通常是阳历八月。今年是农历的“闰年”,多了一个“闰四月”,5月23日开始,6月20日结束。正是因为七月前插了一个月,所以七夕比较晚。其实大部分七夕都是在闹翻前落下的。
暑假的公历日期大致固定在8月23日左右。所以“七夕到夏热后”是今年的情况,但往年未必如此。"晚七夕将在夏热后的立秋前."
闹翻后如何应对“秋燥”“秋乏”
掉队后白天热,早晚凉,昼夜温差加大,气候趋于干燥。在这样的天气下,人的皮肤很容易变得紧绷,甚至脱皮脱屑,嘴唇干燥,喉咙干燥,被老百姓称为“秋燥”。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营养科主任李艳玲说,应对“秋燥”,要多吃粥,多喝水,尤其是蜂蜜水。多吃清爽干燥的食物,如银耳、百合、梨、葡萄、香蕉、红薯、菠菜、西红柿、芹菜等。同时,睡个好觉。
盛夏时节,由于出汗过多,水盐代谢失衡,胃肠功能减弱,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的负担加重,人体无法获得充足的睡眠和舒适的环境,导致能量消耗过多。秋季人体出汗减少,体热的产生和散发以及水盐的代谢逐渐恢复到原来的平衡状态,人体进入生理休息阶段,身体感到疲劳,产生“秋季疲劳”。人们容易变得懒惰、无精打采和打哈欠。
为了有效赶走“秋缺”,李艳玲建议,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早睡早起,中午最好适度午睡;保持饮食清淡,可以多吃碱性食物中产生的酸性物质和肌肉疲劳,如西红柿、茄子、土豆、葡萄、梨等。这些食物可以帮助人体消除疲劳;多去户外,勤晒太阳,适当做一些有氧运动,如散步、做运动、爬山、慢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