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老龄化 2019规划年会学术对话15:“积极老龄化”的规划应对
10月21日上午,“‘积极老龄化’的规划应对”学术对话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4号学术会议厅圆满举行。会议是“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学术对话的分会场之一,由上海复旦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和复旦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联合承办,学会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学委会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于一凡教授主持,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会长唐凯,《城乡规划》杂志社主编、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陈秉钊出席。
10月21日上午,“规划应对积极老龄化”学术对话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4号学术会议厅成功举行。本次大会是由上海复旦规划建筑设计院和复旦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联合举办的“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活力城乡美丽人居”学术对话分会场之一。会议由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院成员、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主持,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会长、城乡规划杂志主编、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陈出席。
于一凡教授首先介绍了“积极老龄化”概念距离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城市化”的时间差不到10年,但是内涵和外延发生了很大变化,从最开始关心个体健康,关心他们怎么舒适地安排老年,到后面更加关心社会、城市、人群怎么才能够得到更好的老龄化安排,这不仅仅涉及到家庭自身,更涉及到城市和社会的制度安排。
于一凡教授首先介绍,“积极老龄化”的概念距离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城市化”概念还有不到10年的时间,但其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从一开始就关注个人健康,关注他们如何舒适地安度晚年,后来更关注社会、城市、人如何得到更好的老龄化安排,这不仅涉及家庭本身,还涉及城市和社会的制度安排。
唐凯会长则从当前开展的城市体检工作的城市包容性和舒适度方面提出,要切身考虑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各种人群的需求。此外他还强调,在促进城市发展活力的工作中不能把老年人作为负面因素来对待。
唐凯主席从城市包容性和舒适性方面提出当前城市体检工作,应考虑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各类人群的需求。此外,他强调,不应将老年人视为推动城市发展活力的负面因素。
任远教授提出,积极老龄化的规划应对,首先是观念的应对,他认为“把老年人作为抚养者或依附者,是社会的负担”的观念不适合建设未来的积极老龄化。他驳斥了把老年人口等同于“老弱病残”的观点,指出“相对年轻的老年人口仍然是社会重要的资源”,并且“老龄化不仅不是社会的危机,反而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和结果”。他强调,积极老龄化要避免对老年生活的排斥,包括社会排斥、经济排斥、空间排斥、制度排斥以及以年龄为尺度的排斥,同时要使老年人在空间和流动性上融入生产、生活。而只有对老龄化本身有着正确的观念认知,一个充满活力、生机勃勃的未来老龄化社会才有可能。
任远教授指出,积极老龄化的规划响应首先是对观念的响应。他认为“以老人为赡养人或被赡养人是社会的负担”的思想不适合构建未来的主动老龄化。他驳斥了老年人口等于“老弱病残”的观点,指出“相对年轻的老年人口仍然是社会的重要资源”,“老龄化不仅是社会危机,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和结果”。他强调,积极老龄化应避免排斥老年人的生活,包括社会排斥、经济排斥、空排斥、机构排斥和基于年龄的排斥。与此同时,老年人应该在空和行动能力方面融入生产和生活。只有我们对老龄化本身的概念有了正确的认识,未来一个充满活力和生机的老龄化社会才有可能。
原新教授提出,我们从观念上要从“养老”转变为“为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城市规划的核心价值就是要适老化、宜居和年龄友好,构建积极老龄化的软环境和硬环境。
前任新教授建议,要从观念上从“养老”向“服务老人”转变。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城市规划的核心价值是适应老龄化,宜居宜老,营造积极老龄化的软硬环境。
胡惠琴教授从适老环境构建的角度提出建立积极老龄化政策性框架的重要意义,即保障、健康、参与。她认为从使用者的主体性来考虑,应该优先物、环境的整治,提供无人在场的自立支援以及代际交流环境的构筑非常重要。
胡惠琴教授从营造适合老年人的环境,即安全、健康、参与的角度,指出了建立积极老龄化政策框架的意义。她认为,从用户主体性的角度来看,优先改善事物和环境,在没有人在场的情况下提供自我支持,构建代际沟通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苏海龙副院长分享了上海普陀区“15分钟社区生活圈”试点的实践,认为积极老龄化需要跨领域、多行业、多部门的协同合作,并提出三大推进策略:从政策法规层面推动城市养老设施体系的一体化建设;学习日本经验,推动无障碍通行的立法;以构建社区生活圈为抓手,推动养老服务设施的建立和完善。
苏海龙副会长分享了上海市普陀区“15分钟社区生活圈”试点的实践,认为积极老龄化需要多学科、多行业、多部门合作,并提出三大推进策略:从政策法规层面推进城市养老设施体系一体化;借鉴日本经验,推进无障碍通行立法;以社区生活圈建设为抓手,推动养老服务设施的建立和完善。
李慧院长分享了她在生态循环理念下构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的社会养老服务模式的探索经验,并从城镇规划的层面提出支撑生态适老宜居城镇概念模式落地的七大策略。
院长Villi分享了她在生态循环理念下,构建“出入为友、守望相助、疾病互助”的社会养老服务模式的探索经验,从城市规划层面提出了支持生态适宜宜居城镇概念模式落地的七大策略。
施海涛副院长从社区治理的角度提出积极老龄化的规划应对策略,认为未来治理理念下的社区更新,要以丰富的城市空间形态和多元的文化生活来满足老年人的更多需求。
从社区治理的角度,史海涛副主席提出了积极老龄化的规划和应对策略,认为未来治理理念下的社区更新应满足城市空形态丰富、文化生活多元的老年人更多需求。
桑东升介绍了重庆积极发展养老服务业的经验,即构建了以“政府托底+市区普惠+市场途径”的服务模式。他同时分析了重庆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从供给侧的角度提出促进养老服务设施提升的对策。
桑冬生介绍了重庆积极发展养老服务业的经验,即构建了“政府托底+城区普遍受益+市场化途径”的服务模式。同时,他分析了重庆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从供给侧角度提出了促进养老服务设施升级的对策。
对话与提问环节,陈秉钊教授指出从需求侧研究老年人口退休后的生活需求对于做规划很重要,并对年轻一代规划师提出了殷切的希望。
在对话提问环节,陈教授指出,从需求侧研究老年人退休后的生活需求,对于规划来说非常重要,他也对年轻一代的规划者提出了殷切希望。
常州市规划院院长张新之指出,中国90%的养老都在家里,要督促政府实现居家养老设施建设。
此外,大家还从供需关系、养老设施的邻避现象、农村养老问题、日间照料设施的空间利用提升问题以及社会养老制度等方面对积极老龄化的规划应对进行了深层次探讨,现场气氛热烈,诸多观点又触及到了和老龄化有关的伦理、道德、法律等深层次问题,引人深思。供稿单位:上海复旦规划建筑设计院、复旦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