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文化 唐朝酒文化被赋予异域风情 看似普普通通的酒 到底发挥着啥作用
唐代诗人王翰在《凉州词》中写道:“夜光杯酒葡萄,琵琶催马上”中的酒就是这样的酒。其中,不仅酒来自西域,所谓的夜光杯也是当时西湖献上的珍宝。由此可见,唐代的酒文化与西域息息相关。
2.独特的西方船只
喝酒一定要有器具,汉族人用来喝酒的器具叫酒瓶。所谓“纯酒费,为金杯,万铜钱一酒壶”是描写的对象,但随着与胡人的文化交流,唐代的饮器也被赋予了胡人特有的异域风情。
例如,胡人有一种代表性的器皿叫胡瓶。这是一种储存葡萄酒的器具,大多由黄金和白银制成。胡瓶的造型很有特色,瓶口呈槽形,最大弧度在瓶腹,全身呈喇叭状,脚高。
胡瓶很值钱,只有当时的贵族才有资格享用。《通鉴释文》记载“唐太祖赐李达高虎瓶”是对此的解释。唐代出现的凤头壶是在胡瓶的基础上创新的。
当时的唐人对胡人使用的东西非常感兴趣,不仅使用胡瓶,还会画妆、穿戏服、跳舞。可以说,胡风在当时的朝廷中是非常受欢迎的。
胡风之所以如此盛行,是因为它与唐代的酒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不仅行军打仗喝酒,还奖励大量饮酒的官兵,所以酒文化在当时是一种有特色的时代文化。
第三,唐代文化也影响了西域胡人
所谓文化交流,就是双方的相互影响和融合。当时西域的胡酒对中原产生了影响,而唐朝的文化魅力也影响了西域。
1.唐代文化的魅力
唐诗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瑰宝。在唐朝,爱写诗的文人通常用喝酒的方式来娱乐大家。在众多的饮酒令中,诗歌是最受欢迎的一种。往往是酒桌上有人先下命令,确定规则,同时开始。下一个人和下一首诗同时喝一杯酒。如果你不能回答,你将被罚一大杯酒。
随着酒在胡汉民族之间的传播,这种丰富多彩的酒文化逐渐影响着胡人,并被他们继承和发展。
由于文化大融合,当时中原传入了各国的曲调,如西凉乐、天竺乐、高昌乐等。他们融合了传统的古代音乐,出现了许多新的创作。从唐太宗的《秦王破阵》到《霓裳羽衣》,都是当时宴席上的名舞。
这就是所谓的唐朝声音。诗歌是音乐形式的表现。当时有书上说“骚赋难入乐,再有古乐府,不流行,再有唐绝句作古乐府。”可见当时诗歌与音乐之间有着重要的联系。随着两地胡商的往来,这些文化慢慢传入西域,成为他们的文化之一。
2.有趣的酒桌文化
唐朝在饮酒方面有自己独特的习俗,随着与胡人的不断接触,逐渐传播到西域等民族。
比如,当时的酒桌文化中有一句话叫“蘸酒”,意思是主人在给别人倒完酒后,在杯子里蘸一滴酒,迅速弹出,以示对客人的尊重。这就是刘禹锡的诗中,“蘸甲”中“蘸甲而后来”的说法。
后来,这种蘸酒文化逐渐传播到其他民族,并在那里繁荣起来。比如现在的藏族就有这样类似的礼仪,这也是为了表示对客人的尊重,从而表示自己可以好好的享受一杯饮料。
另一种酒桌文化叫“扎酒”,意思是用藤条做吸管喝。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古诗《八民春宴》中,生动地描绘了人们饮酒跳舞的场景。后来,这一习俗也被记录在清朝的《金川笔记》中。
现在这种习俗在汉族人中已经不流行了,但在藏族、羌族中仍然流行,甚至有所创新,用高山山区的农作物为原料,用牛羊皮酿造。由此可见,这种起源于唐朝的酒桌文化源远流长。通过酒的“电话线”,拉近了族群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为族群保留了独特的特色。
结论:
唐代酒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不仅文人武士喜欢喝酒,普通人对它也有很深的感情。而且,“酒”也成了“胡汉”之间的电话线,拉近了族群之间的距离。
这是因为酒带来了胡人和汉人的经济往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了金融交流,文化交流自然加深。同时,唐朝是一个开放包容的时代。它没有排斥外来文化,而是以博大的胸怀接受外来文化,吸收各个家族的长处,汇聚成自己的文化内涵。
在此基础上,唐朝还通过酒将其民族文化传播到各民族,如诗歌和趣味酒桌文化。可见,“酒”是唐朝与当时各民族之间的桥梁。没有“酒”,就没有当时的文化交融,也就没有和谐友好的民族关系。
参考文献:
资治通鉴
金川笔记
《通鉴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