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津生 半世坎坷与宁氏风范|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宁津生
一个
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各行各业都在等待繁荣,人才短缺。大学扩招,培养新中国急需的建筑人才,并在报纸上刊登招聘广告。有一天,宁金生翻看上海解放日报,突然出现同济大学测量系扩招的消息。放下报纸,宁金生当即决定报考同济大学!他曾忍受过动荡的战争年代的辛酸和两次辍学的痛苦,珍惜新中国给他带来的新机遇,离开家人只身前往上海参加考试。当时同济大学测量系只扩招了10个名额,却有7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听到这个消息,宁金生有幸被录取。
在测量系学习一年后,同济大学选派预科生赴苏联留学。宁金生各方面表现都不错,入选。1952年9月,被送到北京俄罗斯学院苏联留学预科班学习俄语。1953年夏天,宁金生完成了在苏联的预科学习,将赴苏联深造。然而,他看着预科班的学生一个接一个地出国,却没能成行,这让他感到相当不舒服。后来才知道是“政审”被刷了下来,他的家庭背景牵连了他。
1953年9月,宁金生回到同济大学测量系复读。留苏一波三折后,他更加珍惜自己的学习时间,勤于学习,追求困难,积极接近党组织。他先后担任共青团支部书记、系总支部书记、校学生会宣传部长。
宁金生就读于同济的招生登记表
1954年11月,苏联博士维杜耶夫教授来到同济大学担任工程测量教研室教授。1955年9月,测量系聘请了两位教授,苏联航空测量员伊里莫·斯基和大地测量员阿格罗斯金为专家。他们把苏联的先进测绘技术带到了中国。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老子曾说:“不幸靠幸福,幸福在于不幸。”宁金生没有想到,虽然留在苏联没有成功,但他学了一年的俄语,因为苏联专家的到来,很快投入使用。他比其他同学更快地学会了苏联的测绘新技术。
毕业前夕,在公瑾教授的悉心指导下,紧密联系建国初期上海城市测量生产实际,完成了毕业论文《上海精密水准网设计》。
学习成绩优异的宁金生,毕业时被分配到武汉测绘学院。他愉快地服从了祖国的指派,毅然与15名同学一起离开上海,随同济大学测量系来到武汉,成为军事测量最年轻的助教之一,从此在这片热土上辛勤耕耘。
二
1956年是中国测绘事业发展最好的一年。宁金生来担任武术测试助教的时候,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了。在八条正确路线的指引下,他有信心、有决心响应党的号召,在新开垦的军事测量园地里向科学进军。
正当宁金生向测绘科学迈出新的一步时,却被无情地卷入了政治运动的漩涡。随之而来的整风和反右打击了他。
当“左”的浪潮汹涌澎湃,人生的旅途屡遭磨难的时候,宁金生似乎总觉得有一种力量在鼓励他:他不能只是消沉,他必须要有所追求才能白活!既然与“红”无缘,那就毫不犹豫地走上“专精”之路;只要在思想上和共产党走在一起,总能做一些对党、对祖国、对人民有益的事情……回首往事,宁金生院士非常宽容大度,没有委屈,没有怨言,却从心底感谢当时的武术测量党委给予他空生存发展的空间。学校领导没有歧视他,但还是让他成为苏联专家的专业翻译。
继续为苏联专家做专业翻译,给了宁金生一个学习和研究测绘新技术的广阔天地,他也逐渐从抑郁中恢复过来。
1957年,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航天技术发展迅速。大地重力研究日益成为国际大地测量领域的前沿研究课题。1957年9月,苏联重力测量专家布洛瓦尔来到军事测量工作。他主要从事地球重力场的研究,向军事测量等兄弟大学的高级教师讲授苏联最新的地球重力场理论——莫洛丹斯基理论。军统安排宁金生承担布洛瓦尔的专业翻译,并协助他备课讲课。宁金生的专业知识和俄语水平进一步提高,对专业的兴趣也是“芝麻开花越来越高”。他花时间阅读了大量的专业文献,学习了很多该学科的前沿专业知识,与地球引力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为他后来在地球重力场研究方面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61年,宁金生正在进行重力测量
1961年9月15日,中共中央颁布《高等教育六十条》,强调“以教为主”,团结一切能团结的知识分子,努力排除“左”的干扰,对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起到了积极作用。
《高等教育法》第60条的颁布和试行,让宁金生看到了光明和希望。1962年中央广州会议精神发出后,在校长夏教授的鼓励下,他干劲十足,大胆开设新课程,与关合编教材《地球重力学》,1962年由工业出版社出版。1962年至1965年,他共同翻译出版了《重力地形改正表》、《位置理论及其在地球形状理论和地球物理学中的应用》等苏联文献,推动了中国在这一领域的进步。因为当时的政治环境,宁金生舍弃了个人得失,默默从事教学科研。他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奉献的是教学科研成果和一颗赤子之心。
1970年,军事调查撤销,宁金生被迫在当时的湖北农业机械学院基础课系工作。他利用业余时间去接被迫放弃的测绘专业和外语。
三
1974年,宁金生重返重建后的军事测量,参加了国家科研项目“利用重力资料估算高程异常和垂直偏差的精度”。他们的研究成果为确定中国大地原点的地心坐标和椭球定位提供了科学依据。然后,他参加了由国家测绘局主持的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高度的计算。这一次,中国测量并确定珠穆朗玛峰高度为8848.13米,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准确的数据,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包括宁晋生的心血。
利用卫星大地测量数据研究地球重力场是20世纪70年代国际上先进的技术手段。宁金生院士锲而不舍地学习了更深层次的数学和天体力学知识,随后对国内外相关数据进行了调查和综合分析。与关合作发表了《利用卫星资料确定白区重力异常》《卫星重力》《地球重力》等论文,并在教学中开设了卫星重力新课程,促进了我国在这一新领域的研究。
1981年,在总结长期教学科研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世界相关学科发展趋势,与关合著《地球形状与外重力场》一书。本书突破了经典方法的局限,叙事清晰明了,促进了中国大地测量学的知识更新。1982年合著《重力与地球潮汐教程》,获国家地震局优秀教材一等奖。他还与他人合作发表了《考虑地球扁率平方差的斯托克斯问题的求解》、《利用大地水准面差确定地心坐标》、《地球重力场与最小二乘构型》、《探索天文重力水平的最小二乘构型》、《最小二乘构型在确定地球重力场中的应用》等论文。部分研究成果为我国许多测量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技术和理论支持,也有助于缩短我国物理大地测量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挥霍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在宁晋生身上得到充分体现。党和国家恢复了他的政治生活,他不仅入党了,还一步步走上了领导岗位。
1984年8月,军事测量领导小组发生变动,他成为副校长,主管教学和科研工作。后来成为教授,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1988年2月,他成为测绘大学校长。1995年5月,宁金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作为校长,他狠抓育人,亲自给全校共产党员和教职工上党课,强调“教、管、服”是教职工的神圣职责。他希望全体党员和各级党组织在学校“三教”活动中发挥核心示范作用。1989年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和奖章,1991年获全国测绘行业先进工作者称号。
在肩负测绘大学校长重任的同时,他依然坚守在教学科研的第一线。他是我国较早研究地球重力场模型的学者,这项研究是自然科学中重要的基础研究课题之一,对大地测量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动力学、海洋科学的研究以及空之间的技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世纪80年代中期,世界发达国家开始利用卫星和地面重力数据联合推导高阶、高精度的地球重力场模型,并迅速发展,一种新的模型很快产生。然而,我国只有军事测绘部门开发了几种低阶地球重力场模型,不能满足我国一些科学研究和现代高科技发展的要求。正因如此,宁金生带领他的几名博士生、硕士生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集中精力研究适合中国本土重力场的高精度地球重力场模型。
1993年,他主持的国家测绘基金项目“整体大地测量研究”获得国家测绘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解决了天文、大地、卫星定位、水准、重力等测量项目中各种数据和多周期数据按照一定的数学和物理模型进行组合和综合处理的问题,获得了多种应用目标的数据成果。其理论和软件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是继德国海因教授成果之后的又一新突破
1994年,宁金生率团赴日
1994年,宁金生与合作者最终解出130,321个方程,完成了国家测绘局“八五”项目核心课题“中国地球重力场精细结构与大地水准面精化”:WDM 94-360阶地球重力场模型研究,在90年代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比国际公认的OSCU91模型精度更高。该模型的建立紧跟世界先进水平,发展了国外建立高阶地球重力场模型的理论,对我国地学、空技术、海洋等诸多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产生了积极影响。1997年主持国家测绘局重点科研项目《中国地球重力场精细结构与大地水准面精化》获国家测绘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与关合作的《地球形状与外重力场》获1998年国家测绘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测绘科学基金180阶、360阶地球重力场模型研究,建立了我国最高阶、精度最好的地球重力场模型。他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卫星重力梯度边值问题研究”是大地测量领域的一个新的研究课题,代表了发展方向;主持省级以上重大科研项目10余项。他还编辑出版了6部教材,翻译出版了6部外文文献,发表论文近200篇。他的专著《重力与固体潮》获国家地震局优秀教材一等奖,《地球引力模型理论》获国家测绘局优秀图书一等奖,《地球形状与外重力场》获国家测绘局优秀教材二等奖。参与主持国家测绘科技重点项目“中国省市高精度高分辨率似大地水准面技术研究与应用工程”,200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三届工程鉴定组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第二、三、四届学科鉴定组委员,国家测绘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测绘学会第四届理事、第五、六届副会长,全国测绘教材委员会第二、三届副主任委员,全国高校测绘教学指导委员会第四、五、六届主任委员。全国测绘术语考试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测绘学会测绘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测绘学科主编、湖北省测绘学会第四届副会长、湖北省高校学报学会副会长、湖北省高校设置评审委员会副主任等。
宁金生与学生交流
作为教授,宁金生经常提醒学生:“做一件事,要尽力;没有热情和责任,什么都做不好。”回顾自己的旅程,他曾对《科技日报》记者说:“几十年来,我没有刻意追求过什么。”“其实,几乎在不知不觉中,我就走上了一条“专精”之路,从未想过要当“家”,也从未想过要当官。我只是觉得,如果业务知识能多学点、精点,那么工作就能做得更多,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就能更大,仅此而已。”
2006年,虽然已经快75岁了,但他没有停止前进;虽然年纪大了,他还是和几位院士一起给大一新生上专业课——《测绘概论》!还是来去匆匆,风尘仆仆,为中国测绘学科勇攀世界高峰而奋斗吧!
文/徐兴培
本文转载自:《兴汉通仁济》第一辑
图片来源: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武汉大学、搜狐新闻、中国科学杂志
欢迎氏族亲属转发宁的文章,
传播宁正能量,
让更多的族人聚集起来!
世界上有120多万人,有358个万宁家庭关注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