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时装美容情感健康百科

冯婧 聊不完的垃圾|新书分享:垃圾何其多 推广分类如何“避坑”

2021-12-28 22:29
借着《垃圾分类的全球经验与上海实践》一书的出版,本站研究所通过线上直播、线下活动和播客等形式,继续讨论垃圾分类及垃圾处理等相关议题。垃圾——是一个所有人都能参与,而且一聊起来就停不下来的话题。根据线上观众和线下读者的反馈,我们开设了一个新专栏“聊不完的垃圾”,整理和分享关于垃圾的更多讨论,把视频、音频和文字同时呈现出来。

8月18日,本站对“垃圾分类全球经验与上海实践”新书分享会进行了直播。以下为音频和文字整理:“垃圾分类全球经验与上海实践”新书分享会

李毅:我想谈谈垃圾分类这件小事。昨天,我从办公室拿出一袋挂耳咖啡。我的第一反应是,挂耳咖啡是什么垃圾?直到网上搜索才知道怎么分类。但我的第二反应是,我已经很久没有问过自己这个问题了。

时间如果倒回到一年前,也就是2019年的7月1日,上海市出台了号称史上最严的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去年夏天,很多上海人都感受到了被垃圾分类支配的恐惧,还提出了很多很刁钻的问题。比如,吃完烧烤,扇贝壳算什么垃圾;对于有宠物的家庭,猫砂又算什么垃圾。

一年后,我们发现垃圾分类似乎已经融入了普通人的生活。生活垃圾分类这件小事是如何融入上海2000多万人的日常生活的?我们四个人今天坐在这里就是为了讨论这个问题。

其实,问题的部分答案已经出现在了我手上这本《垃圾分类的全球经验与上海实践》里。这本新鲜出炉的书是我昨天刚刚拿到的。其中,本站研究所搜集了全世界各个城市处理垃圾的不同案例,并记述了上海是如何实践垃圾分类的。

今天有三位客人参加讨论。马小路是艾芬环保的顾问。艾芬环保在上海已经进入垃圾分类实践很久了。冯婧是这个网站的主编,也是这本书的主刀医生。黄师傅是这本书的插图画家。她画了三张垃圾处理流程图。

垃圾分类的历史梳理

李毅:我想给马小路第一个问题。大家可能以为上海已经有了垃圾分类一周年,但其实上海很早就已经开展了一些试点工作。你能给我们看看垃圾分类的历史吗?

马晓璐:爱芬环保是上海的一家本土环保机构,创办于2012年。当时,我们所关注的话题——垃圾分类——还是非常小众的。从2012年正式注册成立到2020年,我们亲历了上海垃圾分类的整个发展过程。正如刚刚所说,很多公众去年才意识到,垃圾分类是一个我们要参与、政府要倡导的事情。但其实在2011、2012年的时候,政府已经做了很多事情了。我简单地介绍一下。

2010年上海世博会结束后,为了延续世博会低碳经济、环境友好型经济的理念,当时的政府提出了“百万家庭低碳出行,垃圾分类先行”的项目。2011年至2013年,政府希望向上海100万户家庭提供垃圾分类培训、宣传和倡导。2014年,上海市政府发布了一项法律法规——不是立法——只是上海垃圾分类和减量的法律法规。这些规定定义了上海四个分类的名称和一些工作要求。简单来说,2011年到2019年是政府实验探索的阶段,政府在不断探索和建设制度。垃圾分类不仅仅是源头分类的一个小动作,更是一个长长的关系链,包括居民在家分类、社区分类、收集运输、后端分类处置。

到了去年,事情变得轰轰烈烈起来。2019年1月31号,人大以95%以上的支持率正式通过了法律条例,立法实施日期是7月1号。我听一个市里的领导说,其实一般条例通过后两三个月就要实施了,但唯独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有将近半年的时间,这是为了让社会有更充分的准备时间。去年有很多文章说上海市垃圾分类进行到了强制分类的阶段,这是因为在2019年之前,垃圾分类只是环保活动的倡议;2019年之后则变成了公民的法律责任和义务。我认为从2019年到现在,上海的垃圾分类处于精细化管理不断提升的阶段。

根据我们的观察,上海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第一,后端的分类垃圾收运量明显增加了。也就是湿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的收运量比2019年之前的数量高了很多。这证明了在源头上有很多人在分类。以前这些垃圾全部都会被焚烧、填埋,而经过分类的垃圾可以更好被利用。

其次,也证明了上海的分类处置体系已经建立,能够满足上海分类运输的需要。此外,垃圾分类已经成为上海的共识,社会氛围非常浓厚和良好。

第三,垃圾分类是一个只有开始没有结束的事情,对此政府的监管做得非常好。每个月每个小区都会接受一到两次检查,信息会被上报,然后小区继续整改。每个季度、每个月,市里也会通报各个地方的执行情况。

这本书的几个亮点

李麑:冯婧给大家来介绍一下这本书吧。

冯京:我简单介绍几个亮点。

首先是上海实践。因为去年上海在做垃圾分类推广时,全国其他城市都在看,想知道上海到底要怎么做,成果如何。所以我们在这本书里对上海的实践进行了一次深入的梳理。一个是关于历史回顾,上海其实做了很多的准备。另一个是谈到了实施过程中的各种细节,也就是社区里面的各种坑。所以,这本书可以帮助你在实践过程中走得更快一些。

其次,本书介绍了垃圾分类的全球经验。垃圾实际上是一个全球性的非常复杂的问题,不同的国家或地区都有自己的垃圾分类和处理方法。本书介绍了不同的案例。这些案例可以相互借鉴,每个案例都有自己的参考。

在梳理的过程中,我自己也对全球垃圾状况有了更多的认知。昨天我还拜托黄桅帮我打图。她说,她自己看完图以后也非常震惊。我问问大家,你们知不知道,现在全球每年会产生多少垃圾?

书中引用了2018年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现在全球垃圾年产量为20.1亿吨。报告还警告说,如果我们现在不采取行动,到2050年,世界垃圾量将增加70%,即达到34亿吨。更糟糕的是,目前世界上有三分之一的垃圾没有得到妥善处理,这些垃圾可能被倾倒或露天焚烧。可想而知,这些垃圾会对环境产生多大的影响。这张图再次向我们展示了全世界面临的垃圾问题的严重性。

那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呢?垃圾分类是一个很好的起点,用很简单的方法让我们进入到解决垃圾问题的过程中。要开始垃圾分类需要下很大的决心和毅力。我们书里有介绍全球其他城市的案例。比如,东京做垃圾分类的起因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东京的垃圾量越来越多,不同的区在考虑把垃圾堆到哪里去时产生了冲突,随后爆发了垃圾战争,这才促使东京都政府去进行垃圾管理机制的改革。所以,垃圾分类的确需要一个过程,但是如果我们一旦下定决心去做,相信其他的城市也可以像上海一样。

你可以在这张图片中找到一个非常有趣的数据:世界上食物浪费的比例是44%。这个数据回答了很多上海市民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需要把湿垃圾,也就是厨余垃圾分离出来?按照我们目前的理解,上海湿垃圾的再利用大致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堆肥,让湿垃圾回归土壤,过程中产生的油作为生物燃料;另一个是生产沼气,一种清洁能源。

对比焚烧、填埋和湿垃圾处理这三个流程图,我们发现湿垃圾的处理流程其实是对环境最有意义的。让我们浪费掉的厨余垃圾里的有机质重新回到了土壤。这其实是一个继续完善被工业化、城镇化所阻断的,自然界有机物的循环过程。

让我们再给你看看这本书的封面。我们选择了这个厨余垃圾处理流程图。

最后,我们在这本书里面插了一些全球不同城市的垃圾分类的宣传页。我在收集这些资料时,也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这些宣传页里出现最多次的词是recycling,也就是循环再利用。大家可以体会到,垃圾分类更大的目的是要循环利用资源。很多人都说垃圾是被错放的资源。我觉得垃圾也是被提早扔到垃圾桶里的资源。如何重新利用资源才是垃圾分类的下一步要去思考的问题。

此外,这本书最大的亮点是可以看到三个非常酷、科学、严谨的插图,很容易理解。接下来请我的同事黄吉插画师介绍一下这三幅图的故事。

三张流程图怎么来的

李敖:对于很多市民来说,在垃圾分类过程中唯一接触到的就是从家里到垃圾桶的那部分。但是,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谁来处理,办理什么样的手续。我想可能黄师傅在画这张图之前并不知道这个过程。

黄桅:没错。而且你的疑问也正是我的疑问和好奇心。当我接到工作以后,我怀着这样的好奇心,跟着冯婧一起实地考察了厨余垃圾的处理方式,才画了这些画。这里面有很多科学技术我没法具体介绍,但是我可以介绍一下整个流程。

首先,封闭式厨房垃圾车到达垃圾站时,必须先称重,然后进入密闭仓库倾倒。倾倒后的清洗过程对防止污染泄漏也很重要。倾倒后,厨余垃圾需要搅拌和磁选。

这些过程全部是工程师给我们讲解的,因为垃圾处理是在一个封闭的机器或大厂房里进行的。之后,垃圾要经过人工筛选,筛选出一些大的骨头之类的东西。筛选过程一开始会有很多水。这些水会产生渗滤液,是带有污染性的。所以它要进入另外一个封闭的有害垃圾处理的流程。

然后垃圾经过跳跃的步骤。据说这样可以将厨余后端无法发酵的垃圾分离出90%,将它们分开包装。剩余的厨余垃圾要脱水,最后加入废渣进行生化处理。发酵12小时后,筛选出小杂质,最终生产出土壤调理剂。据说这种产品卖得很好,对土地或农作物非常有益。

另外,我在跟工程师对接,请他给我讲解流程期间,花了很长时间来磨合,最后才画出了他能认可的、没有错误的,同时给小白看也能看懂的样图。

其实这也是很多科普从业者在做科普的时候遇到的困境:专业人士使用的专业语言,大众是看不懂的。同时,公众对其内容的准确性也有要求。

为什么湿垃圾很重要

李毅:继续说湿垃圾的话题。卢晓,你能给大家解释一下为什么湿垃圾在中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它是否与中国人的饮食结构有关?

马晓璐:其实垃圾是非常有趣的事,因为从不同垃圾可以看到不同的文化结构、生活方式。在亚洲,比如中国、东南亚,汤汤水水比较多;欧美、日本吃的比较简单,厨余垃圾剩余量和处理方式跟我们不太一样。中国垃圾的最大问题其实是水分太多,垃圾重量大,并不意味着我们浪费粮食。我们的菜还没吃,就已经产生了很多菜叶子、菜皮。这种饮食习惯导致了中国的湿垃圾占比一般在60%以上,在重庆、四川等地甚至更高。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把家里60%的厨余垃圾分离出来,那么垃圾减量就会非常明显。而且厨余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会污染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并产生有害物质。所以,在中国分离湿垃圾非常重要。

李姣:分离湿垃圾也减轻了后端处理的负担吗?

马晓璐:对对对。很多上海市民会抱怨,为什么一定要除袋,说除袋好脏、好烦。其实爱芬环保成立之前,在杨波大厦这个小区做过试点。当时我们有一个从德国回来的理事,他看到德国人都是除袋分类湿垃圾的,所以我们在2011年时就要求小区居民除袋分类了,效果特别好。但是那个小区比较小,只有一百多户。

从2011年到2015年,我们进行了几轮尝试。当时,上海市政府的很多领导也到社区走访,但还是不敢让居民把包拿走。我觉得太难了——有些社区如果不乱丢垃圾就好了,你让他们把袋子搬走?这不可能。所以其实政府也很担心这件事。

但是,后来政府在多年反复摸索尝试后发现,不除袋效果不好。这里有几个原因。

首先,湿垃圾回收后,需要在后端堆肥或发酵沼气。这个过程的一个步骤是机器粉碎。如果你不把袋子拿开,你会发现后端有很多塑料袋。工人们每半天要花两个多小时才能把包在垃圾机周围的塑料袋拿出来。这会给机器带来很大的损坏。

第二是,很多塑料袋和包装对土壤的污染非常大,而且很多不能降解。这些塑料袋对后端生产的营养土、肥料有很大的影响。

第三,如果居民不拆包,就无法知道居民的垃圾分类效果,最后需要清理打开垃圾袋进行检查,耗费人力和财力。这就是为什么居民需要打开湿垃圾的包装。

我解释一下除袋的意思,上海居民可能已经非常习惯这个流程了。在丢湿垃圾时,居民需要拎着袋子的底部把湿垃圾丢掉,然后再把袋子扔进干垃圾桶。当然每个垃圾站点都配备了一套设备,比如一个简易的洗手空间。

也有小布袋去除器物。上海很多社区的聪明市民都想出了这个办法。所以去年,上海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拆包器物。拿一把锋利的小刀片,对着垃圾袋刮一刮,就能把袋里的垃圾抖出来。草根的设计真的很有意思。

社区实践里的坑

李敖:我们可以让马小路多给你讲讲小区里遇到的各种坑。因为现在其实除了上海,北京、武汉等地都在推广垃圾分类。相信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无论是公民还是负责执行的官员,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先问你一个问题。每个人都可能倾向于将垃圾分类与居民的素质联系起来。有人认为,商品房小区的居民素质可能会高一点。这种社区的分类效果真的比那些老破社区好吗?

马晓璐:对这个问题,大家的第一反应肯定是小区层次和居民素质正相关。但其实我们在工作中会发现,工作最易推行且效果最好的小区是一些老旧的、形成了熟人社会的、外来人口比例低的,甚至老年人口偏多的小区。

一般那些高档小区外来人口多,出租率高,导致社区凝聚力低,与社区的联系度低,垃圾分类效果相对较弱。当然,这不是因为他们素质差,而是因为他们与社会的感情淡薄。

很多老业主在老小区里住了二三十年,觉得这就是自己的家,很愿意把它的环境变得更好。同时,在老小区里还会有邻里舆论的压力。比如,马大妈在分类,邻居老李看到她在分类,自己也会去分。这是一种隐形的监督。在这样的小区,垃圾分裂更有氛围且更有共识。

冯静:去年我们做社区更新观摩团的时候,发现有一个社区自治做得非常好,所以垃圾分类的实施没有障碍。居民也表示,做好垃圾分类就意味着做好社区自治。社区自治是垃圾分类的基础。

马晓璐:这二者反向来看也是成立的。我们在2012、2013年做垃圾分类时,主要是出于环保爱好者所负的环保使命和意愿。但是后来发现,垃圾分类做好了之后,整个小区的环境、凝聚力都会发生很好的变化。

记得2012年,一位阿姨告诉我,她在日本生活过的小孙女来上海玩了。她问孙女,上海好玩吗?孙女说,好玩,只是太脏了。因为日本很干净,垃圾分类也很好。2012年,他们小区还进行了垃圾分类。她说我们社区也很好,居民素质和垃圾分类都不比日本差。因此,垃圾分类将反过来促进社区的积极变化。

李麑:另外,很多上海居民都发现小区里突然出现了志愿者。居民可能平时没有和他打过交道,但他穿上了特殊的衣服,站在垃圾桶前,免费提供咨询:垃圾到底怎样分类?这算什么垃圾?

马晓璐:是的,当时我们开会听反馈,有阿姨说,我们邻里关系变好了。她在小区里住了二十多年,不认识什么居民。但是作为垃圾分类志愿者,需要跟很多居民互动,反而认识了更多人。还有一些没当志愿者的居民也说,邻里关系变好了,因为在电梯里面看到别人拎了垃圾袋,就会相互打个招呼。

马小路:是的,当时我们开会听取反馈,一位阿姨说我们的邻里关系改善了。她在这个社区住了二十多年,不认识任何居民。但是,作为一名垃圾分类志愿者,我需要和很多居民互动,但要认识更多的人。一些没有做志愿者的居民也表示,邻里关系有所改善,因为看到其他人在电梯里提着垃圾袋,他们会互相打招呼。

谁负责垃圾分类

李麑:还有一个问题,可以说是灵魂拷问——我交了物业费,为什么垃圾分类还是得我来做,而不是保洁员来做?

马小路:这个问题特别重要。实施垃圾分类时,我们与中老年人接触较多。但是去年立法后,很多年轻人会在网上说我交了那么多物业费,为什么要分类呢?在社区里,他们会认为垃圾分类是志愿者的事,不是他们自己的事。

所以需要跟大家讲一下,在已经出台或将要出台的垃圾分类法律条例里,比如上海市条例的第二十四条规定,垃圾分类的管理责任主体是物业,但分类投放的责任主体是产生垃圾的个人和单位。谁污染,谁负责,这也是制定环保法的出发点。比如工厂产生了污水,就有责任处理废水。这个道理对个人也适用,谁产生垃圾,谁就是分类投放的责任人。

有人会说我们做好垃圾分类是因为保洁人员很好。但保洁人员的职责只是管理分类垃圾桶,配合政府完成分类收运车辆对接,清洁分类车厢,而不是帮助居民分类。

我们之前采访复旦大学的李长军老师时,他也提过,上海在正式出台条例之前经历过一些反复,在某些试点,出现过保洁员在分类的情况。

我们也和李长军老师有长期的合作。我们当时走访社区,发现分类效果好,整体参与率高。居民们说垃圾分类是他们的责任。也就是说,居民和保洁人员之间的职责分工非常明确。

而在分类不是很好的小区,居民会说:我们的保洁员、志愿者在分的呀!

众所周知,一个社区有成百上千的住户,每个住户的送货行为对分类效果影响很大。我很心疼保洁人员,因为检查压力都在保洁人员身上。比如早上前十户分得很好,第十二户和第十三户没分得好。过了一段时间,检查来了,会说这个小区的垃圾分类做得不好。但是清洁人员不可能一天24小时都在那里。后端工作者也很苦恼。因为湿垃圾运到后端处理时,湿垃圾的纯度很高。在非常热的天气里,工人们不得不分类垃圾。即使最后是人工处理,因为处理不太干净,最终也会影响堆肥。

冯婧:我想补充一下,我们当时去参观上海闵行餐厨再生中心时,看到一个流程叫细筛。主要是把那个纸巾、牙签这种东西筛出来。我自从看完以后,就会督促自己,绝不能把纸巾、牙签放在湿垃圾里面。其实如果我们每个主体能做好分类,是可以给后端减轻很大负担的。如果大家嫌这个过程很脏,就可以鼓励自己说,这是在把有机质还给土壤,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马小路:我经常告诉我的朋友和志愿者,我不能叫全上海的人来上课。但你是我修炼的种子,你可以传递这些信息。如果大部分人都能了解垃圾分类的全过程,能去哪里,最后会变成什么样子,那么情况就会变好。

冯婧:我再介绍一下,大家看到书名里写的是垃圾分类,但其实我们是想通过垃圾分类来谈资源的回收利用。中国的居民可能马上会想到楼下骑三轮车收废品的小贩,但是你对他们的生活有多少了解?中国的废品回收利用率在全世界是非常高的,这其实都是依靠那些每天骑着三轮车的小贩在城市里面游走。但是随着一些城市政策的变化,他们的生活压力也变得越来越大,尤其是在大城市。这本书里也有收录一些他们的故事。

一方面,我们想让大家知道这些人是如何生活的,为垃圾回收做贡献;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大家讨论一下这些小贩的未来。比如上海正在推动“两网融合”,实际上相当于建设一个正规的垃圾回收体系。以前小贩搭建的非正式资源回收系统呢?正式和非正式系统可以整合吗?其实亚非一些国家有很多自下而上的尝试,书中也介绍了一些案例。这种非正式制度不仅回收资源,还具有许多社会效益,如解决大量就业问题和解决社会不平等问题。我们希望把这些问题抛出来,让大家一起讨论,一起思考。

环保离日常生活很远吗

李艾:卢晓之前提到,可能有人认为环保是重中之重。其实环保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关系?

马晓璐:在解决垃圾问题时,有个3R原则,也就是零废弃原则。它的逻辑是废弃物管理的优先级决策。处理垃圾问题的最优选择是源头减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无意识地产生非常多垃圾。之前有个国际机构在和肯德基、麦当劳打官司。他们指控装汉堡的纸盒是用亚马逊雨林里的树木制造的。我们拿到那些盒子,可能只用半小时,然后又要花大力气去处理这个垃圾。

李敖:黄师傅之前也提到大家都觉得日本很环保,但其实存在过度包装的问题。

马晓璐:对的,所以我们在跟日本的环保组织交流时,听到他们说,现在日本的垃圾分类确实做得还不错,但是最大的问题是源头减量。他们也在跟日本的材料包装协会博弈,试图减少包装材料,减少耗能。源头减量是每个人都可以做的。比如使用环保袋、自带杯子重复使用。源头减量的下一步才是垃圾分类,最后一步则是末端处置的焚烧坑埋。

回到刚才的问题,垃圾分类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特别想和大家分享一个故事。刚推广垃圾分类的时候,我们会和很多叔叔阿姨聊天。他们的第一反应是塑料袋太多了,对我们的儿孙影响不好,但是他们自己带着塑料袋去市场。当时我就想,他们为什么不能用菜篮子去买菜呢?

于是我们就用活动经费买了一些菜篮子,然后召集大家,给他们看塑料垃圾的危害,比如放凤凰卫视的视频,介绍用超薄塑料袋装食物对环境和身体健康的影响——这是阿姨妈妈最怕的事情。

让他们看完菜篮子再用。我担心他们不会用菜篮子,所以我为他们设计了一个表格,记录了30天内菜篮子的使用情况。用的时候画个笑脸,不用的时候画个哭脸,不买菜的时候画个圈。最重要的是,我会请你30天后再来分享,说说用了之后的感受。这种方法效果很好,后来我们在上海推广了上千家万户一起做。

有一个阿姨的故事特别有趣。她说,我30天一共用了21天的菜篮子,有时候忘了,有时候没有买菜,我节约了220个塑料袋。她说,在看数据时自己都吓到了,原来每个人的行为真的可以给世界带来很大的变化。

她说,这是她第一次发现环保与生活有关。后来她去买药,去超市的时候,都会提着菜篮子去装东西。更有意思的是,一开始我只是希望大家少用塑料袋,但大家从中获得的好处和乐趣比我想象的要多。

比如,他们说用菜篮子买菜时,没有那么勒手了,而且不容易损坏食物,因为食物是一个个放在篮子里面,不像以前一样摞在一起。有个阿姨很养生,她说,每天会看菜篮子里菜的颜色够不够丰富,不够的话就再去买几种不同的颜色。

还有,因为我们买的篮子很精致漂亮,当他们拿着篮子走在市场上的时候,会有人过来聊天说:“嘿,这个不错。我以前用过这种篮子。你在哪里买的?”

另一个很有趣的小故事是,我在美国参加交流项目。美国是个能耗很大的国家。每天我都盯着我的朋友们说,快点关空调、关灯。回来几个月后,有个北京女孩跟我说,她现在去面包店,本来一般会在小袋外再套个大袋子,但她会尽量不要那个大袋子。店员觉得很奇怪,忍不住问她,为什么不要那个袋子。她说,我要保护地球。其实我当时在跟她们交流,并没有刻意逼她们,但你的行为真的会影响到别人的行为。

如何走向零遗弃

冯婧:刚才晓璐讲的就是书的最后一部分,关于零废弃的内容。2019年1月份,我国宣布未来要建设无废城市。建设无废城市也是一个像垃圾分类一样很漫长的过程。我们的书相当于一个引言,提出问题,让大家去思考。比如,我们介绍了新加坡的零废弃计划。

新加坡在2019年提出,希望到2030年成为零浪费国家。它们还有非常具体的目标,例如要求每人每天产生的垃圾量从0.35公斤减少到0.23公斤。根据2018年的数据,上海现在每人每天产生0.89公斤垃圾。如今,世界上有许多城市,每人每天产生一公斤以上的垃圾。因此,如果每个人每天产生的垃圾少一点,我们的城市垃圾就会少一点。

马晓璐:我补充一下,如何理解零废弃或者无废的概念?比如,自然界是没有垃圾的,因为里面的所有东西都在循环。所以零废弃是科学家对人类美好愿景的畅想。举个例子,2015年的,上海每天的垃圾量是2万吨,现在每天大概是2.6万吨。大家可能没有概念,2万吨有多少。当时有个比喻:每16天的垃圾量就可以堆成一座金茂大厦。那么上海每天累计的垃圾是如何处理的?政府最大的苦恼也是垃圾每天像洪水一样涌过来。

第二,垃圾也是整个废弃物的一部分,还包括废气、废水、建筑垃圾。只要我们还想继续在城市生活,怎样打造一个更好的循环系统是很重要的事。而个人在其中的作用是很大的。我之前在网络上看过一个美国女孩,她两年产生的垃圾只有一个玻璃罐那么多。她就是在践行垃圾减量。所以,如果每个人都可以从现在开始做起,是可以产生非常大的变化的。

第二,垃圾也是整个垃圾的一部分,包括废气、废水和建筑垃圾。只要我们想继续生活在城市里,如何构建更好的流通体系就非常重要。个人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之前在网上看到一个美国女孩。她两年只生产了一个玻璃罐那么多的垃圾。她正在练习减少浪费。因此,如果每个人都可以从现在开始,就可以做出很大的改变。

相关阅读
先防晒还是先隔离 先防晒还是先隔离霜?防晒是护肤最后一步
是先防晒还是先隔离?最近天气慢慢转暖了。我们的护肤做了吗?紫外线造成的伤害肉眼可见。你知道防晒霜和防晒霜是干什么用的吗?先看看防晒霜还是先看看防晒霜。先防晒还是先隔离霜有争议的是防晒霜和防晒霜的先后顺序。防晒霜的主要作用是均匀肤色,对化妆品的损害没有阻碍。对于顺序来说,防晒可以说是护肤的最后一步,而隔离则是化妆的第一步。防晒霜的作用防晒是指添加能遮挡防晒霜以达到黑色防晒的遮挡剂。根据防晒原理可以分0在看 04-23
mecca mecca有什么好用的护肤品 澳洲美妆品牌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许多人经常购买护肤品或化妆品。丝芙兰是很多人非常喜欢的护肤美容连锁。麦加像丝芙兰一样受国外每个人的欢迎和喜爱。那么麦加有什么护肤品呢?澳洲美容品牌。mecca有什么好用的护肤品趁着MECA 20周年,我很想说说这个地方。在澳大利亚,麦加是最重要的美容连锁店。几乎所有国际流行的护肤美容产品和小众品牌,在国内都很难找到的,都可以在麦加找到。除了YSL、兰蔻等热门品牌外,还有尚特凯乐0在看 04-23
配戴 美瞳一天戴多长时间?美瞳的正确佩戴方法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许多人非常喜欢使用化妆品隐形眼镜。化妆品隐形眼镜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化妆品。许多人戴化妆品隐形眼镜是为了扩大眼睛或改变瞳孔颜色。那么化妆品隐形眼镜每天戴多久呢?化妆品隐形眼镜的正确佩戴方法。美瞳一天戴多长时间初次佩戴的第一天不应超过2小时;第二至第五天不应超过4小时;第六至第七天不应超过6小时;一周后可以正常佩戴,但最好每天佩戴不超过8小时。为了保证眼睛健康,每天佩戴化妆隐形眼镜不0在看 04-23
鞋子奢侈品 rupert sanderson是奢侈品吗?鞋履界的感官盛宴
我相信每个人都熟悉鲁珀特·桑德森的鞋子。很多女明星抢着买她的鞋,很多款式超级经典。让我们谈谈鲁珀特桑德森是否是一个奢侈品。rupert sanderson是奢侈品吗鲁珀特·桑德森是个奢侈品。“装修太多会失去想象力空”这是设计师鲁伯特·桑德森的肺腑之言。因此,在他的设计中很少看到花哨的装饰和颜色。RupertSanderson非常重视鞋楦的尺寸、长度和形状。他简洁的线条和舒适的穿着体验为他赢得了追求0在看 04-23
为什么明星不纹眉 为什么明星都不纹眉?不能随意赶潮流
对于懒星来说,一个纹眉可以持续3-5年,不需要每天早上起来画眉毛。只要不画眉毛一次就可以很美,但是不画眉毛的人也很多。我们来看看为什么明星不画眉毛。不能随意跟风。为什么明星都不纹眉眉毛是化妆中的点睛之笔,所以潮流是不断变化的,即使一部剧燃烧了一个眉形的节奏,但纹眉之后就像剪短发一样,长时间无法改变形状。一字眉,流星眉,轻羽眉,斜睨眉。如果要经常尝试纹眉,就要小心了。不纹眉的理由1.担心格局不好看对0在看 04-23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