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给家长的一封信 给家长的一封信:暑假,您的孩子应该这样过 | 家长慧
民小编说
对于孩子们来说,暑假既是一个休息调整的时间,也是积蓄力量的好时机。如何帮助孩子安排暑假成为家长们关心的问题,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合理地帮助和引导呢?我们一起来看这位校长给家长的回信。
亲爱的家长:
感谢您信任,来信问我该如何安排孩子的暑期生活。
首先,我想说的是,您孩子的暑期生活应该由他自己计划,自己安排。您可以建议,可以引导,可以帮助,可以督促,但万万不可越俎代庖。
那么,怎样引导和帮助呢?我想从大一点方面说起。
20世纪80年代末之前,世界上各个国家课程标准是以内容标准为特点,课程教材都是以学科的知识体系为统领,关注的是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和全面性。20世纪80年代末以后,逐步变成以素养能力标准为特点,课程教材以核心能力为统领。因此,我们国家也研制出台了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称之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并且具体化、细化,贯穿到各个学段、各个学科,最后体现在学生身上,来系统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包括三大方面——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六大素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十八个要点——人文情怀、审美情趣、 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社会责任、国家认同、 国际理解、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运用、人文积淀。
· 文化基础,要以学校、老师为主
毕竟,教师理解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基本思想与方法,掌握所教学科内容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与技能,了解所教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联系,掌握所教学科课程标准,掌握所教学科课程资源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方法与策略,了解学生在学习具体学科内容时的认知特点,掌握针对具体学科内容进行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与策略,等等,教师具有专业性。
· 社会参与,要以家庭、家长为主
让学生走出学校、参与社会,学校会有各方面的考量:时间、经费、资源、安全,等等。而家长可以因地制宜,多带孩子参与社会,比如进社区、进企业、参观展览等等。
· 自主发展,学校和家庭,教师和家长可以一起来促进
比如我们学校,一方面,实施体育和艺术1+N课程,让每个学生在校期间有一到两项体育和艺术的爱好,并得到专业的指导。另一方面,利用课后延时服务,柔性使用教育人才,开出近百门素养课,对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让学生多一些触碰的机会,尝试的机会,多一些选择的机会。同时,家庭、家长在学生选定的项目上,也要积极投入,促进其发展。
这个分工明确了,您就应该知道您的孩子暑假该做些什么了。打个比方,如果您的孩子暑假要完成一些作业的话,那么,这个作业应该有类别:除了与学科学习任务有关的文化基础作业外,还应该有自主发展作业、社会参与作业。而后两项作业,暑期是最好的补缺。
说到补缺,暑假也是亲情补缺最好的时机。
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首任教师。在我看来,父母不仅是孩子的首任教师,还是孩子的首席教师。要做好这个“教师”,最长情的告白就是陪伴。陪伴,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父母要珍惜孩子愿意让你陪伴的这段时光。
家长在两件事情上,要给孩子更多的陪伴。一是旅行,二是读书。旅行是身体在路上,感受旅行中不同的风光;读书是灵魂在路上,不断从书中汲取营养。这样的生活才有意义。
寒暑假节假日是多彩的季节,是孩子们娱乐身心,展示天性的大好时光。作为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开展游泳、打球、唱歌、野营、爬山、欣赏音乐、制作小工艺品等有益的活动,要如前面所说,带着孩子参与社会。这样,既丰富他的阅历,增长他的见识,愉悦他的身心,又密切家长和孩子的关系,使家庭生活更加融洽。旅行则是其中一门重要的家庭功课。利用假期悠闲的时光,让孩子充分享受大自然赐予的阳光和空气,充分领略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的无穷魅力,开阔眼界。而一个人的眼界,往往会影响到他的心胸。
如果不出门,那就把共读作为对孩子最好的陪伴。这里说的共读并不一定是和孩子都读一本书、一篇文章,才叫共读。孩子在家里读书的时候,家长在孩子身边读自己的书,这也是共读。家里面读书的氛围一旦形成,孩子耳濡目染,便不会觉得读书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枯燥的事情,而会觉得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情、神圣的事情。家长要从和孩子共读开始,帮助孩子把阅读当作一件人生大事来对待。
当然,亲爱的家长,最重要的一点,是您要明白,暑假对您的孩子来说,属于闲暇时间;闲暇保证着您孩子的身体与心智健康。有研究人员发现:当休闲活动不足时,身体与心智健康会退化;而当个体有足够的休闲参与时,能维持身体与心智的健康;当个体有丰富的休闲参与时,身体与心智的健康会因而提升。在暑假里放松一下,乒乓球、篮球、音乐、电脑、散步、会友……内容永远是丰富多彩的。
暑期,您的孩子,应该拥有丰富多彩的闲暇生活,而不仅仅是功课。
您的朋友:袁卫星
文章来源|袁卫星工作室微信公众号
文章作者|袁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