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堃 对话 林超民:但开风气不为师
1982年9月,我被录取为中国民族史专业博士研究生,在方国瑜教授的指导下继续学习。方国瑜先生于1983年12月24日逝世。我在江教授的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并于1985年5月底通过答辩,成为中国民族史第一博士。那年8月,我被学校任命为历史系副系主任。
敢为天下先王春桥:1985年8月,你担任云南大学历史系副系主任后,主要做了哪些工作?林超民 :对于担任历史系副系主任我毫无思想准备。我报考研究生, 就是一门心思要做学问,希望成为方国瑜、江应梁先生那样为国家做出创新成就、培养优秀人才的大学教师。我考取研究生后,方国瑜先生就希望我认真读书、专心治学。江应梁先生在我的毕业生登记表的导师意见一栏专门写上“他是中国民族史博士研究生,有望在民族史研究中做出创造性成果,希望不要让他担任行政事务工作,影响他的研究与教学”。但是,既然任命书下达了,就不得不硬着头皮将副系主任的工作承担起来。当时历史系的主任是赵瑞芳教授,他是继张德广教授之后历史系的第三任主任。第一任系主任是方国瑜教授。赵瑞芳教授从事现代欧美史的研究和教学。她主持整体工作。该系第一副系主任张新昌,1963年毕业于云南大学历史系中国民族史专业。毕业后在云南省外贸局工作。1978年调至历史系任教,主要跟随马先生讲授《中国历史文选》《中国历史系目录学》等课程。他在历史系负责行政、财务和教学。我在历史系负责科学研究。与方国瑜先生、蒋先生合作硕士研究生3年,学术助理1年,博士生3年。我对研究有一些经验和了解。云南大学历史系在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上有长远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每个教师在科学研究上都有特定的方向、出色的成果。为及时反映教师们的科学研究成果,促进学术交流,推动学术研究,我决定仿照上海《中华文史论丛》的方式,编辑出版《史学论丛》,每年一辑,汇集老师们的学术成果,向学术界、向社会展示我们的科研成就。当时历史系的经费很紧张, 出版一辑,印一千册,要一万多元,约占历史系总经费的四分之一。但是, 赵瑞芳主任大力支持,她说宁可在其他方面紧一点,也要全力把这个“刊物”办起来。经过多方努力,1986年《史学论丛》第一辑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我们免费投送全国高校图书馆、各省图书馆、高校历史系,同时也成为历史系师生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的园地。第一辑不到20万字,可是在学术界产生了影响,有几篇文章收编入《新华文摘》的学术论文目录。我们坚持每年编辑出版一辑,每辑约30万字。云南大学出版社成立后,就转到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史学论丛》对于推动科学研究,培养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在张新昌副局长的倡导下,我们决定在历史系开设档案学专业。当时,中国人民大学是中国唯一一所开设档案学的大学。全国各地的档案工作者大多没有接受过档案学方面的培训。全国各地的档案馆都急需档案学专业人才。我们和云南省档案馆一起申请了档案学,很快就被国家教委批准了。1986年初,云南大学正式在历史系设立档案学专业。1986年下半年列入招生计划。9月,云南大学档案学第一批新生入学。在设立档案学专业的过程中,当时担任研究秘书的杨守川做了大量的具体工作,为档案学系的设立做出了贡献。
我们做史学研究的离不开图书馆。可是我们图书馆的管理比较落后, 缺乏专门的图书馆学人才。图书馆的管理员大多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很多老师、同学到图书馆都感到查阅难、借书难。当时全国只有两个学校有图书馆学专业,一个是北京大学,一个是武汉大学。通过调研,我们发现云南各地州市县都建立了图书馆,需要很多图书馆专业人才。为了拓宽历史系的办学路子,改变历史系招生难、分配难的困境,我和赵瑞芳主任、张鑫昌副主任一起研究,决定创办图书馆学专业。为此,我查阅了许多图书馆专业的书籍,做了不少功课,编写申报图书馆学专业的报告。记得当时我粗略统计了一下,云南省高校图书馆和资料室有30多个,县以上图书馆130多个,对图书管理人员的需求量不小。1987年我们向省教委、国家教委开始申报图书馆学专业。1988年初,国家教委批准我们在历史系建设图书馆学专业,1988年9月正式招生。 云南大学历史系人才济济王春桥 :您对云南大学历史学的传统优势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也做了很多工作。您能谈谈这方面的情况吗? 林超民:历史系是云南大学最有特色、最成功的单位,在国内外都有很好的口碑。历史系最具特色和优势的学科是中国民族史专业。从1957年9月开始,方国瑜先生开始招收副博士研究生,1965年培养了7名研究生,共3届。1961年,在方国瑜先生的领导下,云南大学历史系创办了中国民族史专业,招生约40人。这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第一个中国民族史专业。当时中国国史专业的师资力量非常强大,有方国瑜、、蒋三位教授,还有、熊希远、三位讲师,还有助教、张群辉。1981年,云南大学获得中国民族史唯一博士学位授权点,培养了第一位中国民族史博士,出版了《中国民族史》,获得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培养了第一位外国硕士和第一位外国博士。云南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业也有着良好的学术传统。马教授的先秦史、秦汉史和历史文献学在云南省处于领先地位。他培养了云南省第一位文献学大师,即鲁人教授。后来有文明远教授、编辑、研究员刘、研究员。他们在中国历史文献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罗炳英教授在魏晋南北朝历史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朱教授是徐霞客研究的顶尖专家,在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和教学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在中国古代史专业中,李埏教授的唐宋经济史最有特色、最有成就。1956年李埏先生在《历史研究》1956年第8期发表《论我国的“封建的土地国有制”》一文,首次对土地国有制、大土地占有制和大土地私有制做了科学的区分,进而分析了土地国有制的起源及其与地理环境、农民大起义和中央集权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出我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是封建的土地国有制、大土地占有制、大土地所有制、小土地所有制和残余的村社所有制多种形态同时并存,互为消长盈缩。文章甫一发表,即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和好评。由于李埏先生在土地制度史等方面的成就,云南大学经济史在中国史学界异军突起,在1981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在1987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李埏先生培养了林文勋、杜娟、邢铁、龙登高、黄纯艳、廖坤和、 武建国等优秀的博士,他们是中国经济史学界的后起之秀和领军人物。20世纪90年代初,云南省教委对重点学科进行了评审。我们机构申请两门科目:中国国史和中国经济史。一开始,我申报了唐宋经济史。我认为唐宋经济史的历史周期较短,最好用中国经济史来申报,所以我们组织了杨、罗冰莹、李伟、、董梦熊等教授共同申报。在学科队伍的组建上,我们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云南大学首次申请4个专业为云南省重点学科,历史系中国国史、中国经济史成为云南省首批重点学科,占云南大学重点学科的一半。
在世界史学科的建设上,除了印度史、非洲史外,在欧美史建设上我们也做了不少工作。例如,我们选派1981年毕业的留校任教的青年女教师许洁明到英国剑桥大学做一年的访问学者。她回来后,又支持她到南京大学师从英美史专家钱乘旦教授攻读博士学位。我与学校科研处副处长施本植教授一起争取到欧盟资助的一个欧洲研究项目,每年有20万欧元的资助。我们在云南大学成立欧洲研究中心,请许洁明教授担任欧洲研究中心的主任,先后派许洁明、肖宪、朱望、郑维川、张荐华等青年教师到欧洲做一年或半年的访问学者。许洁明成为云南欧洲研究,尤其是英国史研究的领军人物。云南大学的欧洲研究、英国史研究逐渐在全国高校中得到重视。我们从云南师范大学引进何明教授,他在东南亚史,尤其是泰国史研究上成绩斐然。我们支持他申请美国福特基金的亚洲人研究亚洲项目,得到福特基金会的支持,到泰国朱拉隆功大学做一年的访问学者,潜心研究泰国历史,取得十分可喜的成就。 王春桥:目前,云南大学历史基础课在国史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很多全国重点大学的历史系都愿意接收云南大学历史基础班的学生作为研究生和博士生。云南大学历史基础课如何办?林超民 :20世纪90年代文理科的基础学科普遍存在招生难、分配难、 经费难等问题。基础学科出现萎缩趋势。历史学出现所谓“史学危机”。有的教师不安心在历史系教书,甚至有人说,要跳出“屎坑”。为改变基础学科的困境,教育部在理科建立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接着建立文科人才培养与基础学科基地,在文、史、哲三大门类各建设10个“基地”。教育部的文件下达我校,距离申报截止日期不到5天。我夜以继日填 写申报表。我在填写申请表格的时候,实事求是地陈述云南大学历史系的基本状况,这就是:具有长远的历史、优良的学术传统、丰富的学术资源、整齐的老中青学术梯队,丰硕的学术成果。我特别强调,云南大学历史系的特点,就是边疆研究。早在1941年云南大学就成立西南文化研究室,由方国瑜教授主持,出版《西南边疆》杂志、西南边疆研究丛书,在边疆研究上居于全国先进地位。创建中国第一个中国民族史专业,是全国第一个中国民族史专业的博士学位授权点。我们在东南亚、西亚的历史研究上同样处于先进地位,在云南地方史研究上更是人才济济、成果多多。我在评审会上的陈述,讲了云南大学历史系的独特性、先进性、不可替代性。经过几轮的认真论证和严格评审,我们云南大学历史系在强手如林的竞争中被大家一致评为国家“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评上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后,历史系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彻底改变了云南大学历史系招生难、经费难、就业难的局面。一是历史基地班建立后,学生有保障,几乎都是优秀学生,是第一批志愿者。第二,国家的扶持为历史系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国家每年投入基地班建设资金30万元,学校建设资金30万元。虽然资金还没有完全到位,但资金已经不再是制约我们发展的问题。再次,基地班建设后,学生的专业知识体系深入、全面、扎实,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一半以上的学生可以送到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等。其余大部分申请研究生的学生都可以高分录取。毕业后就业不再是问题。成为国家级人才培养和科研基地后,我们聚焦建设,加强学科建设和学位项目建设,人才培养和科研取得长足进步。在随后的评估中,我们都得到了优异的成绩。不信东风唤不回王春桥:你还在历史系设置了社会工作专业。请谈谈社会工作专业是如何创立的。林超民 :方国瑜教授辞世后,江应梁教授是我的指导教授。他长期从事民族学、社会学的研究与教学,1948年受聘到云南大学社会学系任教。1954年社会学系撤销,他先在生产科,不久到教务处工作,1956年前后到历史系民族史教研室任教。江应梁时常对我说,社会学是用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的治和乱、盛和衰的原因,揭示社会达到“治”和“盛”的方法和规律的学问。社会学对于社会和谐、社会稳定、社会发展、社会进步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云南大学应该恢复社会学专业,进一步组建社会学系。我在1983年和1985年两次拜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杨坤教授。1921年,杨坤先生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公费留学资格,同年就读于法国里昂中法大学。他先学了理科,获得了理科硕士学位。1926年暑假后,杨坤转入文科,师从汉学家顾衡教授,开始准备写文科博士论文。1928年底,他完成了博士论文《祖先崇拜在中国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的初稿。随后杨坚赴巴黎大学深造,师从著名汉学家、社会学家、神话专家葛教授,后赴巴黎大学民族学学院学习民族学、体质人类学、语言学、史前考古学。1930年,夏回到里昂大学,获得艺术博士学位。1947年寒假,杨坤先生到云南大学任教授兼社会学系系主任。他是云南大学社会学系第三任系主任。第一个是吴文藻,第二个是费孝通。1950年后,杨坤致力于新中国的社会学和民族学建设。1954年,社会学系被撤销,杨坤先生被调到历史系当教授。1954年参加云南省民族鉴定工作,1956年参加云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1959年参与编纂《云南彝族简史》。杨坤先生一再告诉我,取消社会学系是错误的。云南大学具有深厚的社会学基础,应尽快恢复重建。我把他的建议带回学校,向领导汇报,但被忽略了。但他的话我一直记在心里,永远不会忘记。
1987年人类学专业获得国家教委批准,1988年招生。1988年筹划申报社会学专业。那个时候,江先生还健在,他也督促我要把社会学恢复起 来。在江应梁先生的指导下,我撰写了申办社会学专业的报告。1989年3月我们开始社会学专业的申报工作。当时参加申报工作的青年教师殷永林引用宋人王令《送春》的诗句“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表达我们申报社会学的决心和毅力。 然而,受种种非学术的因素影响,国家教委认为不宜再批准新的社会学专业。王春桥:云南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是怎么办的?林超民 :1990年,我收到了美国欧柏林学院的邀请,去做访问学者。1990年10月到美国去了。我也在欧柏林学院指导美国博士生做中国历史研究。我在欧柏林学院看到了一个专业,叫作社会工作专业。 我以前不知道有这个专业。我十分好奇,就到社会工作系去了解。社会工作是解决社会问题的一个专业,是帮助弱势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个专业。 社会工作在美国是一个热门的专业,美国的老师说无论国家景气或萧条,都需要这个专业。它去帮助贫困的人、残障的人,退伍的军人等等,帮助他们生存、发展,融入社会当中。我去图书馆看了不少社会工作专业的书,买或复印相关书籍,知道了什么是社会工作、如何做社会工作、怎样开展社会工作。我还到俄亥俄州立大学、斯坦福大学、 伯克利大学、芝加哥大学等了解人家如何办社会工作专业。我觉得在中国社会工作刚刚起步,现在云南没有这样的专业,可是随着社会发展,社会工作专业将越来越重要。这个专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1991年3月,我从美国途经中国香港时,也去了一些大学了解社会工作专业和社工。回到云南大学,我跟学校说,如果不能做社会学,就做社会工作。当时国内只有两所学校有社会工作专业,一所是南开大学,一所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学院。云南大学会力争第三,所以我会写一份申请报告寄给学校。当时学校教务处的人大多不知道什么是社会工作,以为是学校学生会的工作,组织社会活动的工作。我说不,社会工作是帮助弱势群体、穷人、失业者和有需要的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扶穷扶弱。经过反复论证,学校同意上报省教委,我去省教委论证。最后向国家教委汇报。国家教委很快批准了我们关于设置社会工作专业的报告。我们是继南开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学院之后的第三个。现在社会工作发展得很好,已经成为一所社会工作学院。云南大学社会工作系、社会工作研究所与香港合作,在社会工作实践中取得成果,成为民政部和云南省民政厅高度重视的专业。云南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是国内很有影响力的专业。为了办好社会工作专业,一些历史系的老师学习社会工作专业课程,在自己的专业之外开设相应的课程。我专程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找1988年毕业的云南学生魏星。她是老城区一中的学生,1984年云南高考文科状元。我请她去云南大学任教,后来又送她去中山大学社会学系读硕士。向蓉也被介绍了。她曾经是云南大学外语系的老师。她去美国学习社会学。回国后,她转学到云南大学做社会工作,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为此,她在2015年获得了“云南人才奖”。
我们这一代:滇云人类学者访谈集萃尹编辑ISBN 978-7-5077-5955-62020年7月版本书精选了24位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学者的学术访谈,以赵捷、林超民、尹绍亭、李国文、杨福泉、邓启耀、何明等深根于云南地区的第三代人类学学者为主,亦收录曾在云南求学或工作过的日本学者秋道智弥、横山广子教授,澳大利亚唐立教授,美国学者施传刚教授,中国台湾的何翠萍教授5人的访谈记录。访谈中,他们不仅分享了各自的考察经历、调查足迹和成长轨迹,也谈到了云南等地的民族学、人类学调查,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等大学学科建设的议题,以及对整个中国人类学发展的观察与展望,观点精彩,视野开阔,充分展现出一代人类学学者的学术追求与思想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