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村 岚天乡三河村:“空壳村”变形记
立夏以来,蓝田乡三河村大巴山村欢乐谷“坝坪”门口,Tik Tok等社交媒体和微信朋友圈人来人往。自7月4日开业以来,已接待游客数万人次,三河村已成为城口县旅游休闲的热门打卡地。
大巴山村欢乐谷成了游客夏季打卡的“线上名人”。源地图
过去,受“特殊的地形、落后的基础设施和过时的观念”的制约,三河人世代贫困,找不到出路。70%以上的年轻人不得不外出当矿工,辛苦劳作,把老弱妇孺留在村里,土地被严重荒废。三河村戴着“空贝壳村”的帽子。
近年来,三河村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逐步开拓出依托生态资源,探索发展乡村旅游脱贫致富的新路子。只带了几个“鸡窝、棕榈田”发挥几何增长价值,成功打破了外界认为一方支撑不住另一方的困境。
完整的基础设施
村民们勤劳致富,精力充沛
文玉刚在秋冬季收集豆角壳,囤积牛的食物。邓丹
目前,正是植被茂盛的季节。来自三河村五社村的村民温玉刚正在收集干豆壳,为秋冬季节的奶牛囤粮。受身体原因限制,他的动作比普通人慢。
“我5岁的时候,我是瘸子。我不得不在这个城市来回两天。此外,经济不充裕,也没有治疗烧伤我的残疾。”文玉刚回忆起过去的基础设施条件,感到心酸。他说,因为左脚残疾的限制,年轻时在外打工几乎赚不到钱,后来回家从事养殖业。
家里养殖的牛在附近卖,价格不高。他们想扩大养殖规模,因为动力不稳定而放弃。每天需要一台割草机给牛供应几百斤草。只要打开切割机,周围的人就不能使用电器。
文玉刚虽然尽了最大的努力,但他今年只赚了吃的,家里一点钱都不剩。
后来,村里的基础设施发生了变化,道路直通家门口,电力得到升级,网络信号覆盖了大部分地区。文玉刚的人生也迎来了巨大的变化。
“现在一切条件都成熟了。2018年,我们通过小额扶贫贷款购买奶牛,扩大养殖规模。”文玉刚笑着说,现在交通方便,客户可以直接在家里买牛,节省了运输成本,而且有了充沛的电力,每天割牛割草都不会受到影响。
去年,温玉刚开发了27头花牛,价值20多万元。今年,他计划卖掉8头牛,节省8万元。现在他有信心养牛致富。
完善的基础设施为村民发展产业提供了基础。邓丹
文玉刚的工业发展史,也是三河村基础设施改善后村民奋力致富的历史。现在,三河村275户村民充分利用优势资源,种植干果1200亩,连翘等中药材1000亩,养殖中蜂1200箱,放养牛160头,山羊300只。
保持原生态,留住乡愁
形成乡村旅游全产业链
三河村属于亚热带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垂直气候特征明显,创造了丰富的自然景观,有利于各种动植物的生长繁殖,非常适合休闲旅游。
之前三河村的人不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也没有从事乡村旅游的眼光。一些留在家里的村民为了生活不惜破坏生态。一些村民以灭绝的方式对野生鱼和青蛙进行投毒、通电和撒网;一些村民因非法砍伐红豆杉被判在监狱外执行死刑。
大巴山乡村欢乐谷一角。源地图
近年来,三河村保留了10多个古村落院落,40多间木屋、石屋;保护几十平方公里的“黑老”原始森林和“锅底”高寒草原无人区;挖掘古代茶马古道和盐商道文化;传承独特的地域民歌、“钱棍舞”、“舞狮”、“野草锣鼓歌”等文化。这些保留了大巴山地方记忆的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打卡,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土坯房里的寄宿家庭。邓丹
“起初,干部们动员我换土坯房,建民宿,以为是天方夜谭。这些土房子又旧又破。谁愿意住在这样的地方?”王成军是第一个把土坯房改成三河村民宿的人。他介绍,在当地干部的指导下,他用一些“烧柴水”、树枝、树桩等制作根雕,装饰民宿。没想到这样的民宿会走红。
那一年,王成军接待了100多位客人,年收入3万元。后来他改进了菜品,把长期被忽视的野菜端上了餐桌。这些天然原生态的食物让这个民宿更具地域性。
“我们没有做广告,有客人的时候我们就收到了。没有客人的时候,我们生产手工艺品,发展养殖业。”王成军的民宿不仅能享受到地道的生态美食和美丽的风景,还能体验到大巴山人民生产生活的乐趣。今年,王成军接待了1000多名游客,收入超过5万元。
大巴山森林人家小茅屋。源地图
如今,三河村以王成军为样本,倡导一种全新的一体化流通模式,即经济体系与生态环境体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新型产业发展模式。村庄保持原生态,留住乡愁,以“环保、绿色、生态产业、巴山文化”为主题,激活乡村活力,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
目前三河村有37户经营民宿,200多户直接和间接参与乡村旅游发展,大巴山村欢乐谷开业。
军官们的创业热情很高
全体人民齐心协力,共同建设小康社会
周种植的半亩山药长势旺盛。邓丹
“过去只能种庄稼,谁会买中草药。”今年是65岁的周种植党参和山药的第二年。周说,现在村里发展乡村旅游,更多的游客进入三江源,这也为我们打开了致富的大门。
过去周还种植党参、山药,都是小资自给,用于增加粮食品种,补充营养。乡村旅游发展以来,越来越多的游客进入三河村,对当地农副产品的需求翻了一番。
“我今年种了半亩山药,半亩党参,估计产量500多斤。”据周测算,今年党参、山药的市场价格为15元/斤,一亩地山药、党参的价值为1.5万元。与往年相比,这些土地的价值增加了几倍。
周也计划在后院整理土地种植山药和党参,但现在他不想卖了它,而只想少产。他说现在三河村很受欢迎,挣钱的方式很多。每个人都对生活充满希望。
村民收割细辛。邓丹
早在六年前,三河村就有不少人打牌,到处闲逛,做生意不务正业。甚至有几个著名的“游手好闲者”,黄其九就是其中之一。因为妻子的去世,黄其久对自己的生活失去了信心,没事的时候就上街喝酒。当他困的时候,他在山坡上晒太阳。后来,在干部的带动和带领下,他们重整了信心,重建了家庭,开办了民宿。现在,他们过得很好。
三河村支部书记王德志说,如今,三河村的人们依靠生态资源建造民居,发展养殖业,从事手工业生产,成为民间艺人,就近打工。每个人都能在乡村旅游全产业链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都在为生态三河建设做贡献,创业热情高涨。
三河村的样子。源地图
如今,三河村利用生态资源优势,盘活闲置荒地、林地、房屋等“沉睡”资源,探索出一条依托生态资源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致富新路。节假日汽车来来往往,游客穿梭,三河村人来人往。
如今,三河人已经满怀信心地摘下了“空贝壳村”的帽子,喊出了口号:三河是我的家,农村不比城市差。
记者:邓丹·张静怡·王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