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伟宁 论文挂名惹祸!台多位"大咖"卷入论文造假风波
杨泮池
杨念祖
姜维宁
“台大假论文风波”持续燃烧,岛内学术带头人、大学校长杨泮池也因其名字卷入其中,受到各方质疑。台湾省学术界盛行“名义文化”。在发表论文时,不太知名的研究人员热衷于挂“大咖”教授的名号,以显示文章的分量和权威性。如果这次操作不出意外,不仅真实作者的声誉会被抹黑,而且主笔的学术诚信也会受到质疑。台当局防务部门负责人杨念祖、教育部门负责人蒋维宁因面前的文章涉及抄袭,迫于舆论压力辞职下台。名字前面的坏习惯很容易滋生学术不公。岛上有识之士高呼,是时候整顿这样的“潜规则”了!
台湾当局的高级官员因学术丑闻而失去职位
作为台湾省最著名的高等学府,国立台湾大学最近被贬斥并抛向海外。该大学生物化学研究所教授郭领导的癌症研究小组被指控违反学术道德。原因是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细胞生物学》上发表的一篇论文被网络学术界的同行评议平台“PubPeer”匿名踢出,质疑图像数据涉嫌造假。随后,郭梁明辞去了在台大的教师职务,主动撤回了论文。然而,Pub-Peer坚持了下来,并匿名透露仍有5篇论文存在问题。其中,现任台大校长杨泮池10年前曾出现在国际期刊《癌症研究》上,涉嫌造假。相关罪名让这位“院士级”顶尖人才颜面扫地。这不是杨泮池第一次因为名字惹上麻烦。也是在十年前,台大医院一位姓陈的医生向《癌症研究》提交了一篇论文,被发现涉嫌抄袭其他论文,被拒绝了。作者名下有很多“大咖”,包括事件曝光后辞职的时任台大医院院长杨泮池;此外,还有时任国科会主席、现任台当局副领导人的陈建仁,但他推脱自己“从未看过报纸”。
连日来,“台大论文造假风波”不断燃烧,让人想起2014年的“陈振元论文评审造假案”,也震惊了当时岛内的学术界。陈振元曾经是屏东教育大学信息科学系的副教授。为了让论文发表,他涉嫌通过注册130个个人账户来伪造引用率。结果,出版公司撤销了陈振元发表的60篇论文,其中5篇被时任教育部部长姜伟宁列为名义作者。迫于舆论压力,蒋维宁辞职下台。
此外,台当局防务部门负责人杨念祖也被栽赃到了台前名下。2013年8月,有学者报道《决战时刻》一书中有一章被抄袭,杨念祖是合著者之一。面对外界的批评,杨念祖上任6天后就辞职了,成为历史上“寿命最短”的台军首脑。
名字背后的名利
台湾省学术界的命名陋习由来已久,尤其是医学领域。有台湾媒体分析,源于日本占领时期传承下来的“师徒制”。即使这位大名鼎鼎的教授什么都没做,也应该给他起个名字“尊敬老师”。不过,据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社会教育系副教授陈国奎说,可能有“尊师”的成分,但更多的是基于实实在在的名利。在接受《先驱报》记者采访时,他表示,无论是发表论文还是申请科研项目,“认人不认文”在学术界还是很流行的。即使“小咖啡”研究人员做得很好,没有“大咖啡”的加持也很难发表论文或获得投标文件。“在这种氛围下,‘小咖啡’普遍愿意拉‘大咖啡’做后盾,这样可以显著提高投稿的‘命中率’。”陈国奎说,现在台湾省“管论文”,发表论文不仅可以评职称,还可以得到政府部门的补贴,这是现实的好处。至于大牌学者,他们可能没有时间写论文,但能够到处成为著名作者也是名利双收的事情,他们可以通过这些论文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学术声誉。
不过,陈国奎也强调,一旦论文有重大瑕疵,比如涉嫌抄袭,也要对主唱进行审查。说“我不知道”、“既然已经分享了快乐,就应该分担困难”显然是不合理的。
陈国奎认为,命名陋习造成学术不公。一方面,大牌学者根本没有参与研究,却气势磅礴地成为作者,有失公允;另一方面,对于那些努力工作却因为没有找到“大咖”而陷入孙山的研究人员来说,更不公平。台湾省《联合报》昨天也发文,呼吁台湾当局尽快硬化指名道姓的陋习,即使最后发现学界已死,也要重拳出击。
最后,陈国奎指出,要根除指名道姓的陋习,学术界应摒弃“认人不认人”的现象。当“认人不认人”时,研究者把“大咖”拉进名字的动机就会大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