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田 博兴:“粮田”变“良田” 满意入心田
近日,在博兴县陆毅镇,农民张祯祥告诉记者,他再也不用担心给小麦浇水了,麦田旁边的水沟里有足够的黄河水。“水可以随时浇灌。几十米的输水带就够了。皮带从路下埋管铺到麦田。过去小麦亩产600公斤左右,现在超过900公斤。”
吕一镇位于黄河渔业灌区的末端。往年黄河水过不去,小麦春灌主要靠地下水。每年这个时候,路面上会铺很多输水带。村道上的三轮车、拖拉机碾压后,输水皮带断裂漏水,造成村道泥泞。
如今,这里的沟渠里水很多,道路宽阔,两旁都是海棠和白蜡树。吕一镇现有土地1.8万亩,列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通过水、土、田、林、路综合治理,沟深路畅,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一批中低产田成为高产稳产田。“经过清淤整治,沟渠蓄水量大大增加,每条沟渠都相互连通。今年,黄河水从渔灌区第二干渠引入。这片麦田实现了干能源排灌。”吕一镇水利站站长郑立泉说。
高标准农田建设也为土地流转创造了有利条件,有效解决了土地流转中存在的耕地规模小、分散、零碎的问题。博兴县适宜流转土地51.6万亩,已流转38.7万亩,土地流转率75%。
“在原来的村子里,我们用水带给土地浇水。一家店在几百米外。我们倒一次,腰酸腿疼就腻了。”4月23日,惠民县孙吴街道罗家村村民张秀芹看着黄河水通过新建的管道流入麦田。他高兴地对记者说:“管道直接铺设在地上,建在沟边。泵站太方便了!”
受益于六安庄村,村里耕地的沟渠也清理干净了,桥梁也修好了。“以前收割机过不去,小麦都是人工收割,费时费力。”孙吴街道2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负责人鲁东说:“大桥新建,桥面加宽。任何大型机械化设备都可以使用。”
“项目区可进、可转、可出,有天城坊、临城网、沟接、路接、桥涵门等配套齐全。,已成为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节水高效、农业基础设施完备的高产高效粮食生产示范基地。”惠民县农业农村局发展规划建设股负责人陈文祥说,“建成后,预计粮食年均增产120公斤/亩,不仅能增加农民收入,还能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打下良好基础。"
无棣县车王镇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施工现场,机器轰鸣,到处都是繁忙的施工场景。这是一个总投资2775万元的1.8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过去,车王镇部分耕地被分割成小块,水利设施短缺,土壤盐渍化严重,农业生产条件差,农业收入低。为此,该镇通过土地平整“整村推进”模式,全力打造高标准农田。项目建成后,20个村的1.85万亩农田将直接受益。通过土地平整,实现了单户集中土地,便于机械化作业,促进农业规模化生产。项目的实施也为整个项目区提供了一个“美颜”,整齐连片,地势平坦,机耕道、排水沟、配套建筑分布有序。
近年来,滨州市实施了“藏粮于地,科技兴粮”战略。到2020年,全市建成高标准农田420万亩,粮食生产能力增长10%以上,为全市粮食生产能力保持稳定在70亿斤以上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2020年,我市将加快农田质量监测点建设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2020年至2021年,依托“水土保持所”在全市高标准农田设立监测点约1000个。通过对比试验前后的数据,发现土壤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整合推广土壤改良、碱化处理、修复等相关技术,提高耕地质量。
高标准农田建设,三分建设,七分管理。为此,滨州市积极引导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涉农企业和单位参与高标准农田设施运营管理,探索建立委托维修、承包维修、承包维修等新型管护模式,构建政府主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农民和专业协会参与的长效管护机制。
据测算,全市高标准农田项目区灌溉成本每亩可节约50%左右,至少节约4个工时,每亩粮食增产200-300公斤。下一步,滨州市力争建设两个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项目,实现县域内适宜建设高标准农田的耕地基本覆盖;力争2022年前将305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100万亩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建成高标准农田,打造全市粮食生产核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