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经济新闻 读懂中国经济奇迹内在的政治逻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中国抛弃了传统的中央计划经济,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经济在40年间实现了近两位数的平均增长率,这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纵观古今中外,可以说这样一个庞大的经济体,能够在贫穷和衰弱的基础上,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取得这样的成就,而且是唯一没有分支的经济体。为中国经济发展奇迹寻找理论支撑,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都在为之奋斗,各显神通。虽然有很多成就,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上海人民出版社近期出版的《经济制度演进的逻辑:政治经济学讲义》以经济制度创新为核心话题,立足现实世界,注重理论研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积极吸引西方经济学的有益成果,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推动政治经济学现代化和中国化的同时,也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经济奇迹的内在政治逻辑。
“黑板经济学”,供不应求
讲话一开始就指出,中国的经济奇迹源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放弃中央计划经济,开启市场经济的制度创新。这与经济学家吴敬琏所说的“推动中国经济崛起最重要的因素是市场的扩张使得个人和企业的选择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空”是一致的。英雄所见略同。这里选择权的行使空应该是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制度创新的结果。可以说,中国在过去几十年创造的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创新的成功,找到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经济体制。
但现在西方主流经济学一直被认为是被数学牵着鼻子走,对经济体系视而不见。关键原因在于西方主流经济理论的构建是建立在自利、自由、均衡等假设之上的,这才真正让西方经济理论远离现实世界。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也警告说,经济学不应该沉浸在纯粹的抽象推理和理论博弈中,而应该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然而,这一趋势并没有减弱。即使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研究,也已经由研究课题能否建模决定,完全进入了数学引领学科发展的逻辑。一些在数学上无法被研究者主动或被动忽视和抛弃的核心命题,最终成为张五常所称的黑板经济学。对此,机构经济学家霍奇森曾直接批评,构建精致数学模型的形式主义已经成为逃避现实问题的手段,而不是帮助理解现实的工具。因此,要探究中国经济奇迹的奥秘,建立在大量假设之上、脱离现实世界的黑板经济学难免会有些捉襟见肘。
合适的理论是好的
“只有自己的脚才知道鞋子合不合适。”制度创新和理论理解也是如此。如果我们在理论上对中国的经济体系没有深刻的认识,就很难解释中国经济奇迹的成就,也很难促进中国经济未来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讲稿》明确指出“西方主流经济学看到的是事物的表象,而马克思看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经济社会制度结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研究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制度结构。
“研究政治经济学,为什么要加上政治这个词,因为易货背后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如何分工合作,而规划和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制度规则往往需要政治。上层建筑由国家机构保护和实施。”这可以得到卡尔·波兰尼在《大转型》中提出的嵌入理论的支持,经济问题的研究也需要关注经济系统,甚至非经济系统。“人类经济嵌入和纠缠在经济和非经济系统中,包容非经济系统极其重要”。与只关注制度比较和经济史的制度经济学和关注产权和交易成本研究的新制度经济学相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关注经济运行,也关注影响和决定经济运行的经济关系。因此,要找到中国经济奇迹的答案,需要探索其背后的制度规则,需要在分析经济运行的同时,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深刻理解经济运行的内在制度作用。然而,当前政治经济学的发展现状让笔者有些担忧,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政治经济学滞后于改革开放的实践,甚至偏离了政治经济学重视经济制度结构研究的初衷。
理论要观察时代,引领时代
历史上,发达国家的制度已经运行了几百年,客观上是比较完善的。因此,西方主流经济学通过经济人、自由竞争、同质空和市场均衡等假设来研究经济运行。虽然没有研究经济运行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受制度影响和决定的经济关系,但完善的制度基础基本上可以使西方主流经济学实现对西方发达国家经济运行的客观认识。这些理论理解背后可能有两个前提,即启蒙运动后形成的契约精神,如18世纪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以及马克思·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提到的西方发达国家都是“理性资本主义”,而理性资本主义之所以能够发展,是因为“一个完善的法律体系和一个遵循规则的高效行政机构是必不可少的”。康芒斯的《资本主义的法律基础》也可以证明这一点。资本主义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的法律基础以及各种规则、制度和政府背后的法律基础。可以说,西方发达国家有着较为完善和健全的制度安排,但即便如此,道格拉斯·诺斯仍然认为,产权制度的重新安排和降低交易成本的制度创新仍然对美国经济增长起着关键作用。因此,手稿作者并没有完全否定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有益成果,而是指出了这些研究的不足,并采取了吸收和借鉴的态度,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研究框架中,如西方主流经济学中的市场理论、企业理论和分配理论,西方非主流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制度变迁理论、产权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契约理论等,极大地丰富了本书的理论阐释能力。
目前,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其制度远远不够完善。正如当前全面深化改革仍在推进,也说明我们仍处于制度创新的关键时期,制度创新是有风险的。用强调研究人的经济关系的政治经济学来研究中国,不仅可以观察时代,对过去的成就给予合理的理论解释,而且可以引领时代,为未来的发展指明正确的方向。
这也是作者写作的初衷和重点。“我们必须从理论上理解我们的制度,让经济体系真正把握前进的方向,不折腾、不摇摆。”全稿七讲的框架结构,也展现了作者写作的良苦用心,既需要立足现实观察时代,也需要展望未来,引领时代。前三讲政治经济学与制度创新、经济制度创新的基本途径和经济制度演进的总趋势,结合中国经济崛起的历史进程和未来发展,将理论阐释与改革开放以来的制度创新紧密结合,从经济制度演进的总趋势中为中国经济制度的创新方向明确原则方向,从整体上勾勒出中国经济奇迹的内在政治逻辑。后四讲,即产权制度与企业制度研究、经济体制与运行机制研究、分配制度与公平分配研究、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体系研究,从中国经济体制创新的四个重点领域入手,在产权制度改革、企业制度改革、市场经济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开放制度改革的理论探讨基础上,结合相应领域制度创新的过程和效果进行详细阐述。突出中国经济体制创新的亮点、重点和难点,把读者代入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可以更深刻地认识体制创新的风险、难点和不可或缺的勇气。
《讲稿》作者是改革开放过程中理论研究与政策实践相结合的领军人物。他对理论和改革都有透彻的理解,确实有资格、有能力揭示改革开放所蕴含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纵观全书,《讲稿》既体现了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解读和引领时代的精神,又体现了作者宽广的理论视野,充分吸收了西方主流经济学关于市场运行和市场经济的有益成果,以及非主流经济学关于产权和制度变迁的有益成果,正在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这将激励我这一代“后浪”学者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仅要“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同时,理论探索要充分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不要全盘否定,也不要全面移植,做到“以我为主源,为我所用”,真正做到“在祖国的土地上写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