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复工 武汉:疫后重振不只是复工复产
以下文章来源于长江日报 ,作者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每天,请从这里阅读武汉。长江日报由毛泽东题写报名,是中国百强报刊、全国城市党报十强。5月14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会议,对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做了研究和部署。这次会议的看点不止于此。人们注意到,会议首提“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同时,关于提升产业链,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科技攻关等,会议也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面对严峻复杂的全球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国家发展道路上有大规划,这是疫情加速后武汉振兴的大格局和大背景。振兴不仅仅是复工复产,而是把武汉的发展放在国家发展新格局中寻求新的城市定位,在疫情冲击下化危机为机遇,让疫后振兴成为超大城市发展的新探索。5月15日,2020年武汉“云招商”央企专场活动在武汉会议中心举行 长江日报记者胡冬冬 摄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在国家发展格局中重新发现武汉4月23日,中国信科-武汉虹信通信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全国首条5G智能制造生产线正在正常运转 长江日报记者高勇 摄疫情变化很大,疫情后的世界和以前不一样了。国际疫情持续蔓延,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剧,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不确定因素增多……中央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我们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给出具体路径。中央明确要求,要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大武汉也是大市场,素有“货到汉口活”的美誉。武汉以全国经济中心、高水平科技创新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等四大功能为支撑,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在全国经济版图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对于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升级,本次大会提出了三个关键词:“巩固”“加强”“布局”。让长板更长,同时补齐短板,让疫情从挑战变成机遇。武汉产业基础雄厚,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创新,推动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一批新产业、新业态正在武汉加速崛起。中央提出,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强化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保障能力。这是解决“卡脖子”问题、确保民族复兴进程不中断的关键举措。武汉科教资源雄厚,是诸多“国之重器”的诞生地和承载地,国家创新平台相继落户于此。武汉4月30日召开的全市科技工作会上,提出大力实施“卡脖子”技术攻关工程。今年,武汉将重点攻关芯片、操作系统、网络安全、航空空材料、燃料电池、新药等。,努力实现产业发展关键环节自主可控。不只是恢复以往,而是要打开未来之门2020年,武汉市“云招商”央企专场长江日报记者胡冬冬摄4月8日武汉解除离汉通道管控当天,武汉云招商签订总金额2451亿元的69个投资项目;第三天,云端推进会,视频连线集中开工100个重大项目……云投资、云签约、云启动、云对接,武汉“云经济”的结合,不仅扫清了复苏中的痛点、难点、堵点,也打开了发展的新大门。举办首场“云招商”仅一个多月,武汉“云招商”央企专场活动又举行。中信集团、航天科工、中国石油、国家电力等50余家大型央企负责人组成的“央企军团”参会,当天签约37个重量级项目,涉及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新材料、汽车及零部件等,5G等新基建领域成投资重点。定链、补链、稳链、强链,武汉的产业发展,未来新兴产业的稳健布局,也将为武汉打开未来的大门。疫情期间,世界500强霍尼韦尔把新产业、新兴市场中国总部落户武汉。霍尼韦尔在华联络人认为,武汉在新材料领域也已布局产业链,企业相信在汉落户是正确选择。“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有两个基础。第一个基础是连接,第二个基础是计算。”4月30日,武汉与华为宣布将携手打造鲲鹏计算产业,实现生态发展。未来,武汉部分需要计算能力的科技企业将被推进鲲鹏生态圈。5月,位于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的快舟火箭产业园将投入运营,届时将形成年产20发固体运载火箭的总装测试能力,带动华中地区乃至长江中下游航天产业的发展。在武汉,也有涉及算力的产业链布局。在国家网络安全基地东北角,金钟数字谷武汉大数据中心建设项目正在进行中。“争取6月底前完成所有土建安装工程”,负责人赵德恩希望,两年内这里的数据处理能力达到每秒1000万亿次,成为中部地区的“城市超级大脑”。破解“卡脖子”问题,武汉“芯”跳强劲长江存储发布全球首款128层QLC闪存芯片公司供图
这场疫情,逼迫着一座城市迅速成长。在攻克核心技术、破解“卡脖子”问题上,武汉动作频频,进展不断。由光谷芯片设计工具巨头新思科技打造的武汉全球R&D中心将于本月正式入驻。这个R&D中心是新思科技首次在海外投资建设的顶级R&D中心。芯片设计,位于半导体产业的最上游,是半导体产业最核心的基础。从“芯”开始,在武汉,中国“芯”不断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一个月前的4月13日,长江存储发布了全球首款128层QLC闪存芯片。这款指甲大小的芯片设置了三个“最佳”:单位面积最高存储密度、最高传输速度和单个3D闪存芯片的最高容量。预计2020年底至2021年年中量产。“这款产品已经达到全球主流产品的位置,表明中国芯片产品在国际市场已由跟跑进入并跑时期。”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冯丹教授表示,128层是世界主流产品,能够跻身国际主流芯片存储产品的位置,对于中国而言意义重大。在战争疫情期间,总部位于光谷武汉未来科技城的聚晶微电子发布了国内首款自主研发的背照式、高分辨率、飞行时间3D成像传感器芯片,将于今年夏天量产,为人脸识别、3D建模等高精度应用打开了大门。武汉正在积极创建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力推进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未来将在武汉打造更多“国之重器”。近日,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获批牵头建设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科技部论证了武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方案,专家组认为“武汉具备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的良好基础条件”。武汉还提出,将加快推进精密重力测量、生物医学成像、人类遗传资源样本库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支持磁阱型聚变中子源、作物表型组学、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预研,争取农业微生物、超算中心开工建设,积极谋划一批涉医领域大科学装置。来源|长江日报-长江网原标题:《武汉:疫后重振不只是复工复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