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农经济特点 带有小农经济特点的家内制 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助力剂”
英国妇女纺织品
家庭制度的兴起为什么会产生
英格兰西部是英格兰主要的羊毛产区,其中威尔特郡和德文郡仍是英格兰的牧场。这为该地区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早在15世纪初,该地区就依靠国内生产方式完成了英国一半以上的生产。约克郡西莱姆丁的呢绒十年增长40%;1587年,诺福克镇雇佣了镇上所有的居民和十英里范围内的村民来生产精纺尼龙。
此外,农村地区的相对独立也有助于隔离当时肆虐欧洲的黑死病的蔓延。在远离城市的农村工作生活可以避免被感染。农村离河流比较近,西部地区发达的天然水域,有了水力冲洗车间,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国内生产方式对英国的影响
自由劳动力
当时英国没有大资本家,国家也无意组织大规模生产。农民自发组织的生产方式虽然规模相对较小,但由于从事人数众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当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雇佣工人的现象开始增多,最初的资本主义萌芽也发展起来了。此外,农民大多在农闲季节从事生产,使得劳动力价格压缩。很多人发现通过这种模式可以获得更高的利润,从事这种生产的专业化、长期化人员逐渐出现,这也形成了长期稳定的劳动力供应链。它解决了英国未来真正工业化生产的部分劳动力问题。
生产线上的女工
贸易导向型经济的形成
因为国内的生产方式不是自给自足的,需要在市场上购买原材料,销售产品。久而久之,形成了从原料到产品的成熟稳定的供给、吸收、消化渠道,即供给市场和消费市场。员工与市场的频繁交流和贸易量的增加刺激了贸易行为,使英国最终成为一个以自由贸易为导向的商业国家。这种影响在当时虽然很微弱,但发展起来后已经成为影响世界格局的一种生产方式。
再次推动英国社会的社会分工
越来越多的人从事纺织业,自然加深了社会分工。人们不再只能通过传统的农业生产获得利益,还能刺激农产品价格,提升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业生产的提高导致了更多人的出现,促进了消费群体的扩大。更多的人口也意味着更多的工作需求,各种新的职业和行业开始诞生。
家庭制度的局限与瓦解
起初,国内的生产方式有其优势和长处,但随着工业的不断扩张和经济的发展,其局限性和滞后性已经开始显现。特别是17世纪以来,随着英国海外殖民地的增加和原材料的大量供应,国内制度的弊端更加明显。
生产线上的女工
国内制度的弊端
首先是时间限制。传统的居家生产模式不是全职生产,而是一种利用闲暇时间的就业补充。很多员工只能利用冬春季进行生产,导致原材料供需增加,这两个季节价格自然上涨。相应的,由于产品的增加,这两个季节的产品价格反而下降了。这种情况自然拉低了国内生产方式的利润,很多生产者失去了生产的积极性。
第二,没有市场价格话语权。由于原材料的价格和产品的售价都掌握在商人手中,国内的生产方式作为一个小作坊在市场上没有话语权,导致大量的从业者被商人压榨,越来越多的从业者失去了生产的积极性和动力。
三是生产工具陈旧,员工素质低,无法保证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由于“自制”是小作坊式生产,使用的生产设备大多在技术和效率上处于较低水平,从事生产的工人大多没有文化知识储备,无法学习新技术和机器的应用,组织者也没有太多资金购买新设备,导致产品数量和质量水平较低,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工厂
家族制、行会制和工厂制的解体
正是因为国内的体制越来越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新的生产方式刻不容缓,旧的国内生产方式开始崩溃。许多国内组织者和生产者转向其他生产,更多的国内组织者开始小规模合作生产,以增加在市场上的话语权。这部分合作生产的组织者再次合作,逐渐形成行会,影响了市场。由于行会统一买卖原材料和产品,然后分配资产,这种生产模式被称为行会制度。
行会制度虽然可以部分解决国内制度的局限性和弊端,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行会制度也有其自身的弊端,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贸易壁垒,造成了以邻为壑的局面,使得国内的生产和贸易形成一种独立、分裂的状态。特别是18世纪以来,随着英国哈格里夫斯对珍妮纺织机的发明和瓦特对蒸汽机的改进,行会制度对生产技术的约束更加明显。
工业革命
拥有住房是工业革命的“助推器”
在工厂制取代家庭制成为纺织工业的主要生产方式之前,家庭制经历了四个世纪的历史时期。也正是家庭制度的出现和发展,最终促使了英国的工业革命。没有国内体系的长期存在,英国就不会对纺织业和大规模生产有强烈的要求,珍妮纺织机和蒸汽机的生产也就无从谈起。
国内制度也为工厂制度的生产提供了最初的企业家、原始资本和劳动力。更重要的是,由来已久的家庭制度让人们习惯并接受了社会分工带来的便利和生活方式。可以说,没有国内制度就没有工业革命。
结论
几个世纪以来,国内制度一直是英国纺织业的基础和标准模式,正是这种生产模式促使英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积极开拓海外殖民地,促进自由贸易。可以说,国内制度客观上影响了英国,英国又反过来影响了整个世界的格局变化。尽管家庭制度的生产方式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对家庭制度的研究和分析无疑能更好地梳理现代工业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