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彪 德州父子档“麦客”:从河南出发 一路向北追逐麦浪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徐福珍见习记者尹九洲德州报道
如今德州785万亩小麦已经成熟,遍地金黄,麦浪滚滚,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一直在等他的“迈克”开着各种现代联合收割机走进田间,追逐着割麦子的生意。
6月8日,在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太头寺镇的一片麦田里,22岁的谢正在用自己的大机器收割小麦。不远处,谢的父亲谢广波也在做同样的事情。两辆联合收割机,一辆父子档“迈克”,他们从河南出发,南下征途追麦浪,艰辛而快乐。
“老马配新鞍”
“郑袖,如果这一亩地被砍到底,不要掉头直接去砍门村东侧。”“好的,我知道了。”.....和母亲对话的是谢。谢的母亲是整个车队的“指挥官”,指挥着两辆收割机和两辆农用运输车。通过对讲机不断下达命令,整个团队配合得非常默契,短时间内收获了近20亩小麦。
“”谢正在通过对讲机接收任务。
记者注意到,小分队配备了5台对讲机,操作收割机的父子、两辆农用运输车的驾驶员和谢的母亲各一台。在喝水的间隙,谢告诉记者,他这几年刚装备的对讲机虽然花了几百块钱,但效率提高了不少。
配备对讲机,是谢在“95后”给球队带来的新气象之一。他的父亲谢广波笑着说:“这是一匹新鞍的老马!”。
“别看我爸现在对对讲机的认可度。我刚要买的时候可不是这样。”谢拆除了平台,他的父亲谢广波因为这些对讲机而生他的气。“有几百个对讲机,割一亩地要几十块钱。”谢广波不止一次向儿子诉苦,这不值得。
但是当团队真正使用新设备时,我父亲意识到它太好了。遇到零散的剧情时,四台机器在视野内看不到对方,用手机沟通很麻烦。有了对讲机和谢母亲的全面调度,整个舰队的效率几乎提高了一半。
中午12点,谢的妻子带来了午饭和三袋馒头。
“不知道饿不饿?”
中午12点,谢光着膀子操作收割机,依旧在麦田里来回穿梭。在房产上,谢的妻子一只手不停地颤抖,试图一次又一次地引起丈夫的注意。解秀正的注意力都在滚滚麦浪里,哪里能看到?
“你没看见我在送饭,你不知道你饿不饿?”等着妻子打通谢的电话的是一阵“咒骂”。谢笑着说:“我来了。”从收割机上爬下来后,谢从妻子手里接过一袋馒头,没有多说什么,便转身再次钻进了驾驶室,而收割机也再次忙碌起来。
“我对他们不坏!我实在没时间吃饭,只能给他们买包子,方便边吃边开车。”妻子向记者解释,一个地方的小麦收获只有10天,早收晚收会减产。种植者赶时间,只能抓紧时间,赶进度。
早上6点出门,中午在车里快速吃一口,一直忙到晚上8、9点。在这种状态下,谢的车队已经持续了10多天。
“今年小麦平均收成是每亩60元,除去农用运输车10元的成本,还剩50元。这50块钱包括一家三口的人工费,两台收割机的折旧费,以及大量的燃料费。”谢算了一下,今年一亩地的净收入能有二三十块钱,这也算是辛苦钱了。
母亲叫46岁的妻子谢广波下车休息。
来自河南,南方之旅
晚上8点,最后一片小麦收割完毕,但对讲机里传来坏消息,父亲车子的水箱坏了。
“郑袖,快来支援,我的水箱烧了。”谢赶紧驾驶着另一台收割机完成了当天的最后一次收割任务。忙完之后,在谢母亲的调度下,车队开始集结回家。这时已经是晚上8点半了,黑暗中看不到手指。整个地球上只有车队的灯光明亮耀眼。
谢正在为父亲收割最后一块麦田。
简单洗去一天的灰尘后,谢一家来到村口的小饭馆吃饭,记者也真正有时间了解更多这群“迈克”的故事。
谢一家是土生土长的得克萨斯人,住在得克萨斯州的村。事实上,早在6月1日,谢一家三口就开着联合收割机来到了小麦收获较早的河南,然后从河南南下,经过菏泽和集宁,他们边走边割,回到了德州老家。
“这一年,这条路一直很苦。机器太多,竞争太激烈。我没有通过削减成本赚到钱。”席间,谢对父亲唠叨个不停。谢广波安慰他说:“钱赚少点没关系。今年机器没什么问题,但还剩下一些钱。不能北上,就等家里被砍了,再去河北看看。”
吃完饭,说几句话,一家人又要踏上征途,南下征途追麦浪。
记者离开时,谢说:“我们拍张照片吧,回头我挂在收割机驾驶室的玻璃上。”
睡觉前,谢广波检查了另一台机器。
满仓的金麦子是谢一家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