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播电影 央视最爱播的电影之一 堪称国产喜剧巅峰
相信大家对这部将要在这里讲述的喜剧不会陌生。作为改革开放后北京电影厂的重点影片,《看这个家》在上映之初非常受欢迎。更多的年轻人通过电视重播了解这部电影,它不仅是央视电影频道播出的最受欢迎的电影之一,也通过《回放童心》等栏目被央视小朋友推广给更多的年轻观众。
电影《看这个家》是北京电影制片厂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而制作的献礼片,由王好为执导,李琳编剧,陈强、黄玲、张金玲、陈佩斯、方舒、刘晓庆、陈裕德等主演。该片获得文化部优秀影片奖,当年同时获得优秀影片奖的影片多达22部。其中有《小花》《归心似箭》《吉鸿昌》等革命历史题材。有以《苦恼人的笑声》和《眼泪》为代表的反光膜。从故事题材和电影风格来看,《望家》更接近《甜蜜的事业》和《小辈》,都是反映当代生活的电影,具有一定的轻喜剧特征。
01.体现生活有时代气息
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电影的创作者们就已经在赞美和讽刺的喜剧中探索出了一种“生活喜剧”,比如《女理发师》和《锦上添花》。也就是关注生活本身,把亲子关系和爱人关系作为矛盾的基本立足点,不是回避矛盾和冲突,而是通常有一个幸福的结局。
《看这个家》继承了这一传统,电影诞生于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全民齐心协力为四化贡献力量。电影有很强的时代感,但导演更感兴趣的是将时代融入生活故事。这部电影的矛盾一方面集中表现了老一辈人与以父亲老胡为代表的年轻人之间的思想冲突;另一方面,是几组恋人之间的爱情造成的一系列“错位”。影片通过这些具有生活感的故事,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现代生活的向往和美好的爱情。
电影的喜剧效果和剧情推进主要靠“误会”和“错位”。比如齐家误以为孩子落水误跳湖,玉林追错车,齐家排戏乱舞,老胡认错媳妇。这样的情节设置依然充满了深意。从人生哲学的角度来看,人生有很多“错位”,会做出很多荒谬无用的努力,走很多弯路,做出很多不合时宜的事情。但是,经过一系列的“错位”,矛盾是可以化解的,当一切就绪,生活就会进入高度和谐的和谐与美好。所以电影从四口之家变成六口之家后,笑不出来的老人开怀大笑。
02.具有突破意义的“新”形象
作为当时中国城市家庭的缩影,这个家庭的每一个成员无疑都具有象征意义。这部电影中的人物塑造突出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陈强饰演的老胡就是这个家的父亲。他是工厂的老主人和老领导。他秉持老一辈的严谨和务实,但对科技知识和现代思维知之甚少。黄玲饰演的胡阿姨也是传统家庭主妇的代表。影片中父母的性格冷静保守,更多的是突出传统的性格特征。
这部电影人物的突破在于陈佩斯饰演的齐家,他是一个“反高大全”的人物。从外形上看,这个角色脱离了以往男主角眼神沉重、精神饱满的典型模式。他有血有肉,有着常人的各种小毛病。他在生活中更接近一个真实活泼的普通人。在这部电影中,齐家在他父亲眼里是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年轻人。他喜欢睡懒觉,言行有些慵懒,做事夸张,略显招摇。这些特点显示了人物的喜剧色彩,但这些无关痛痒的小毛病却让观众更加喜爱。虽然这是一个具有一定喜剧性格的人物,但人物内心的热情和善良却映衬出幽默和礼让,在光彩上独树一帜。
其次是刘晓庆饰演的张兰,张兰是一个开拓性的角色。在某种程度上,她是这部电影主线人物中最接近“反派”的。她思想觉悟低,虚荣心强,有拜金倾向。但与此同时,她有着银铃般的笑声,带着几分惺惺作态和几分真性情;扎扎喊的样子,鲁莽又可爱。老一辈人不喜欢她张扬的个性,但年轻人喜欢她的直爽。在该片上映后的第三届大众电影百花奖上,刘晓庆凭借张兰获得最佳女配角奖,张兰在几年后被列入中国青年报举办的“我最喜欢的十大当代青年银幕形象”榜单。
今天的眼睛可能更能理解张兰为什么这么受欢迎。当观众习惯了公式化、典型的正面人物,张兰反模式、反英雄角色的影响不言而喻。20世纪80年代,观众越来越喜欢这种性格丰富、敢于追求自我的角色。即使她有些世俗和虚荣,但他们的光辉、热情和激情也有感染人们心灵的力量。这种女性角色的出现,意味着新时代的年轻女性已经跳出了“娴静”“温柔”女性性格的传统标签,敢于表达真实的个性,拥有独立的意识和独立的人格。从此,刘晓庆就躺在了王好为导演的配合下。虽然人物不同,但不变的是女性内心自信和独立人格所体现的精神力量。
与同一部电影中张金玲饰演的莹嘉和方舒饰演的小红相比,张兰角色的突破呈现得更加直观。张金玲是20世纪70年代工农兵银幕形象的代表,她饰演的莹嘉也是先进青年的典范;方舒塑造的小红、温柔、贤惠的女人赢得了老一辈父母的青睐。或许是因为导演也是女性,她对女性角色的刻画不是呆板和脸谱化的,而是细致而深刻的。
影片结尾,以老胡为代表的老一辈跟随年轻人学习新的科技知识,试图接受和理解张兰特立独行的行为。张澜也抓住了前辈们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用这些传统的优秀品质审视自己的行为。这样的情节处理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03.中国幽默
喜剧中的中国式幽默类似于当时电影中普遍强调的民族风格。电影中的人物和喜剧表情深受中国人的喜爱。
比如这部电影中玉林和老胡的关系,就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师徒关系。作为师傅,老胡在徒弟面前有一个放不下的架子。当他的女儿偶然发现他的新科学知识时,他很着急,以象棋为掩护。于是,“飞帅”的经典画面出现了。
胡阿姨是传统东方母亲的代表。她一方面纵容儿子,另一方面在父子和邻里关系之间做了很多微妙的调和,充当了“润滑剂”的角色。
至于著名喜剧演员陈裕德创作的《老病号》,则有着更深层次的文化背景。理解这种“职业混子”角色,需要深刻理解这类人物的社会背景。虽然任何人都很难从学术的角度去分析这种“懒”和“混子”的历史因素,但对于每一个被人类传统社会养育了几千年的中国人来说,了解这些源自中国独特文化背景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及其独特心理,是一种本能。因此,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幽默在我们的电影中得到了体现。只有中国人才能很容易理解这些“高级”幽默,并得到信息。不需要解释太多,很心照不宣。
04.与时俱进的电影语言
在中国电影的新时代,“纪实美学”是美学的主流。一方面要求电影本身具有现实意义,即反映现实生活,具有人文关怀;另一方面,更多的导演更深入地探索电影本体。1979年,暖星张、李拓发表《论电影语言的现代化》,呼吁电影语言创新,跟上世界最先进的电影水平。
这部电影构思巧妙,片名“看看这个家”是口语化的短句,有一种说三道四的对话感。电影开始时,挂在墙上的一张照片被转移到故事片上,最后,装在相册里的一张照片也是如此。在导演的正面回应下,观众看电影就像翻照片一样,轻松自在。
当齐家排练舞蹈时,电影使用了蒙太奇手法,并通过快速剪辑将厌倦了户外排练的齐家和沉浸在室内西瓜汽水中的进行了比较。在这里,影片巧妙地讽刺了这种不合时宜的舞蹈,满口白话、言辞不合时宜的齐家很快被大家冷落。
齐家在表演舞台剧时,电影用了“戏中戏”作为比喻,通过电影中室内场景的调度和灯光设计,来体现人物的晕眩感。这时,齐家的黑暗也是过去的标志。这种“分离效应”使得影片的讽刺力度更加柔和,同时也不影响影片明亮轻松的整体基调。在艺术团工作的齐家,因经历醉酒试图入戏,不小心被苹果惊呆了,这正好为表演好节目定下了剧情,体现了当时电影圈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敬佩。
从那以后,在陈佩斯和王好为合拍的《赵茜街》中,导演依然熟悉北京的人情和时代的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