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桃的故事 《春桃》|电影改编对小说的再次诠释
题词:凌子峰:“改编本来就是加我,别人做什么和我无关。”
《春桃》是现当代作家许地山于1934年创作的短篇小说。小说讲述了女子春桃在结婚当天被土匪与丈夫李茂分开的故事。她一个人住在北京,不得不靠捡破烂为生。在北京生活期间,春桃和刘相爱并生活在一起。有一天,春桃在街上捡破烂的时候,碰巧遇到了前夫李茂,然后三个人就住在了一起。
1988年,导演凌子峰将《春桃》改编成同名电影,由刘晓庆、姜文主演,获得第12届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作为一部由短篇小说改编的电影,《春桃》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除了保持原有的思想感情,离不开凌子枫个人对小说的深刻理解和合理改编。
1、社会背景的淡化
小说《春桃》写于1934年,小说的背景自然放在20世纪30年代的北平。1934年,中国是一个战争频繁、各种势力混杂的地方。里面到处都是四面八方的军阀,外面的日本军队已经开始入侵中国东北。小说的描写虽然保持了许地山一贯冷静超然的笔法,但也不可避免地展现了当时中国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
在小说中,李茂对自己腿部残疾过程的自我报告,是最能体现巨大时代对普通人残酷碾压的部分。然而,在电影中,导演故意省略了这些详细描述时代背景的部分。对于李茂腿部残疾的原因,导演只用了一句“打日本人”就委婉地揭露了出来,并没有继续深挖旧时代的个人悲剧。
这种改编大大增加了影片的温情。可以明显注意到,在电影《春桃》中,除了明显带有民国色彩的“巡警”角色外,观众很难看到刻意强调小说背景的角色。总的来说,影片中各种人物和平相处,并没有表现出太多旧时代的残酷,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观众对民国残酷背景的普遍印象。这种改编与当时拍摄时期的社会背景有关。
作为文学研究会会员,许地山先生的小说《春桃》一直保持着他一贯冷静超然的创作风格,但在混乱的环境下,《春桃》依然保持着一定的现实主义和社会批判性。1988年,中国内部的文学美学摆脱了文革时期的压抑和趋同环境。随着“寻根”、“重写文学史”等各种文学思潮的竞相涌现,沈从文、许地山等现代作家文学作品中蕴含的“人性之美”被重新发现。在这样的背景下,导演凌子峰选择在电影《春桃》中聚焦人性之美,却显得如此模糊。
2.添加辅助字符
在小说中,作者没有花任何笔墨去描写其他人物,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节的推进大多依靠人物对话。影片中,导演通过增加傻子老婆和傻子、老吴头和老伴等角色,对春桃、李茂、刘等角色进行了改进,通过增加邻居等配角,制造戏剧冲突,推动电影剧情发展。
电影中的傻子显然不是一个“完整”的人,傻子的家庭经常陷入困境。春桃作为他们的邻居,不得不时不时去帮助他们。这一情节的增加从侧面印证了春桃善良的性格,也为她不顾世俗眼光执意留下残疾的“丈夫”李茂奠定了基础。同时,愚人家庭的艰难困苦也是一种反映,从侧面说明了春桃和刘的结合不仅仅是出于情感的需要,更是出于人物在生存中的无奈选择。
在傻子老婆被调戏的现场,刘三拳两脚就把调戏傻子老婆的恶霸给冲走了。一方面,这个情节表现了刘的善良和勇敢;另一方面,高大健壮的刘,与门外无助的傻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显然是“健全”的刘与“不健全”的傻子之间的对比,实际上也是“健全”的刘与“不健全”的李茂之间的对比,为电影后半段李茂的心灰意冷自杀埋下伏笔。
除了傻子和傻子老婆,导演还加了老吴头和他老婆邻居等配角。这些配角的加入,不仅为电影增添了烟火气,也促进了电影剧情的发展。例如,刘的离开是由他和邻居之间的冲突引发的,而老吴头和他的妻子在电影中是旁观者。导演通过老吴头的口告诉观众,李茂到了之后,三个人在一起的吃住方式有所不同,以及之后面临的尴尬局面。
3.美化故事情节
相较于原著小说的冷静克制,导演凌子峰镜头下的人物,有着更多炙热美好的情感。许地山先生在他的小说中描述了春桃困境的原因,一部分是因为感情,一部分是因为乱世底层小人物的困境。春桃需要刘,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爱,另一方面是因为春桃想在城市生存,需要一个健康的男人。这种描写很容易让人想起现代很多文学作品中对生存压力下的畸形男女关系的描写。比如在沈从文的《丈夫》中,在丈夫和家庭的默认下,年轻的妓女“老七”为了养家糊口而出卖自己。影片中,导演更注重两人真挚温暖的感情,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原著小说对底层人物生存状态的刻画。
电影的结局更好。在目睹了刘的离去和春桃对刘的思念后,李茂有意识地选择了成全刘与春桃之间的爱情,这让李茂的性格瞬间高大起来。然而在小说中,三人的关系直到最后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结局。
这种改编显然与导演自身的情感和价值取向有关。凌子峰导演早年是延安文艺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对底层人民有更多的温暖和理解。20世纪30年代,许地山先生作为文学研究会会员,或多或少受到鲁迅先生提出的“国民性批判”的影响。他冷静地观察底层人民,如实地表现他们的生活困难,而不是赞美和歌颂底层人民的善良品格。文艺创作者价值取向的这种差异也忠实地反映在他们的作品中,导致了电影与原著的差异。
结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学作品与影视的联系日益紧密,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电影,搬上大银幕。在观看由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时,我们不禁发现,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并不意味着影视作品再现了文学作品的原作,这或多或少都刻进了时代的痕迹和导演自身的个人理解。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其实是带有个人和时代痕迹的二次创作。因此,解读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不仅要了解文学作品写作的时代和背景,还要了解导演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以及导演自身的价值观和审美取向。
一个影子,一句话,生活的实际情况
船上到处都是,书上的字可以用来悲伤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戏剧和电影研究
中南电影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