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遗址 山西发现长平之战遗址 可坑内遗骨伤痕累累 非是坑杀该有的样子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不活跃的,文化上百家争鸣,政治上王公争霸,所以也有很多文化故事和经典战役影响至今。比如长平之战就是其中之一,专家们还发现了长平之战的遗址,出土了大量的尸体遗骸,使得长平之战扑朔迷离...发现的遗骸怎么了?如果你好奇,下面小编就来揭秘一下。
说到长平之战,很多读者都很熟悉。他们不仅在高中课本里学过,而且是一些古装剧的素材。公元前3世纪初,地处西部边陲的秦国为了实现统一天下的霸权,开始向中原扩张,还在多次战役中击败了楚国和魏国,于是秦国把战争的矛头指向了赵。当时赵军制改革后,国力大增,自然不怕秦军。
公元260年,秦国大将王元率军攻打赵国,赵国大将廉颇在长平作战。秦军的来势汹汹的行为让赵国军队屡败屡战,赵王晓对廉颇非常不满,于是改任另一位大将——赵括。与此同时,秦换了一个叫白起的将军。后来白起用计谋打败了赵军,最后秦国打败了赵军,为他统一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业。在后世的史料中,对长平之战的描写,总是提到将赵的四十万人马俯仰,令人毛骨悚然。这是真是假?
专家学者对长平之战的历史一直有各种各样的解释,但大多以古籍为依据,但缺乏实物资料,所以结论略显单薄。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考古专家开始寻找长平之战的遗迹,直到1995年才得到一些线索。当时,路镛村的村民老李正在修整土地。他先挖出一块铁片,长约8厘米,看起来像一把刀,表面有蓝色铁锈;后来老李挖出了半个头骨和一些散落的骨头,吓得他丢了铲子。
老李以为自己挖到了祖坟,就把尸骸放在一边,但当他继续挖掘时,发现土底下还有很多尸骸。这时,老李意识到自己挖出了“尸坑”,也就是考古专家多年前一直在寻找的长平之战遗迹,于是老李赶紧打电话到市博物馆反映。下午,考古学家驱车前往路镛村,研究老李发现的铁片和遗骸。
专家确认老李发掘的铁片是赵的刀币,这些遗骸很可能是当时赵的士兵。几天后,路镛村的发现引起了全省的高度关注。经过一番规划,在路镛村进行了考古发掘。确实在地下1-2米处发现了十几具尸体,判断都是战国时期的。因此,在长平之战中被坑的很有可能是赵兵。
1号坑长约9.4米,宽2.7米,深0.9米。现已出土铜箭、铜钩、铜矛等铁制工具100余件,散落的遗骸60余具。专家检查了遗体的性别和年龄,无一例外都是男性,大部分都在30岁左右。最奇怪的是,这些遗骸的每个部位都有伤疤。比如头骨有裂缝,腿骨和手骨骨折,或者椎骨骨折等。,而且他们明显是被割伤或擦伤的,甚至有些遗骸还被插上了箭,所以专家判定这些人是被杀害和埋葬的。
经研究,专家确定,在路镛村发现的“尸坑”就是长平之战中被坑的赵军,而这也是长平之战第一个被发掘的遗址,震惊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因为大量的遗存表明,赵军是被秦军杀死后被埋葬的,而不是被秦军直接活埋的,所以与史书记载有明显的区别。例如,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昭马人赋长平遂曰”。“坑”的意思是活埋,但实际上赵并不是活埋。真的和民间传说一样吗?这个坑字的意思是坑人,骗人——也就是骗了赵,谁说得好,只要他投降了,并且得到了丰厚的报酬,然后把他们都杀了?显然,这件事不靠谱。司马迁和其他历史学家就不会如此“潦草”了。
很多人对此也有不同的看法。也许是司马迁为了突出秦军的勇猛,特意用了“坑”字,或者是秦军确实活埋了一些赵军,但数量没有记载的“四十万”那么多。考古专家表示,“尸坑”面积较大,只发掘了一小部分,不可能“以偏概全”。到底是不是“坑杀”,还需要更多的发现,所以我们会继续等待。
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战争史。我们从刀耕火种中走出来,进入了现代文明社会,但战争的阴霾似乎并没有完全消散。希望大家能够珍惜现在的和平,希望世界充满和平与安宁,让战争的悲剧不再重演。
参考文献:
长平之战新考作者:马四清;王树新;谢克敏出版社:军事科学出版社
文修才,温岚海润工作室总编辑,写在此文: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强
本文由1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